
亞洲最大的新聞紙生產基地之一—華泰工業園一角
隨著去年年底全球先進的新聞紙項目的順利投產,中國造紙行業“領軍人物”——華泰集團董事長李建華再度吸引了業界人士的目光。
李建華,中國造紙學會副理事長、山東省工商聯副會長,先后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中國創業企業家等。今年年初,他因業績出色,又連續被評選為2005魯商造紙行業年度人物和山東十大財經風云人物。
在李建華的帶領下,華泰集團的總資產增長到106億,造紙產能擴張到120萬噸,成為集造紙、化工、印刷、熱電、林業、物流、商貿服務于一體的大型企業集團。2005年實現收入75億元,利稅8.8億元,分別是九五末的8.5倍和4倍。短短五年的時間,華泰一躍成為全球單廠最大的新聞紙生產基地之一,結束了中國高檔新聞紙全部依賴進口的歷史,締造了中國新聞紙的神話。
李建華,這個被中國紙業界稱為傳奇人物的企業家,究竟有何成功的秘訣?近日,筆者有幸見到李建華,進行了了解。
著力自主創新
打造國際化造紙企業

引進全球先進的年產40萬噸高檔新聞紙生產線

華泰集團投資建設的地方鐵路開工奠基儀式
筆者:2005年的中國紙業可以稱得上是名副其實的“華泰年”:引進全球最大、最先進的新聞紙生產線之一進行投產;華泰清河原料基地綠色生態工業園落成;興廣地方鐵路奠基開工;華泰股份在中國上市公司100強中排名28位,綜合指標位居造紙印刷業前茅……等等,還有好多大事,都讓業界對您和您的企業充滿了敬佩。
據我所知,華泰從“九五”期間即厚積薄發,“十五”更是呈現井噴式發展態勢,成為中國紙業的“國際軍”,請您談談,華泰是如何發展成一個國際化的造紙企業的?有什么成功的秘訣?
李建華:談不上什么秘訣。我們主要是緊緊依靠自主創新,抓住主業做強做大,打造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長期以來,我國新聞紙行業面臨的突出難題就是技術裝備、產品質量嚴重落后。針對這一現狀,我們抓住當時正值新聞紙反傾銷期的大好時機,以閃電速度,先后投資40多億元,連續引進年產16萬噸、25萬噸和40萬噸3條國際一流水平的高檔新聞紙生產線,使新聞紙年產能達80萬噸,占全國市場總額的1/3,成為亞洲最大的新聞紙生產基地之一,完全替代了進口產品。新華通訊社、人民日報、經濟日報、南方日報、黑龍江日報、大眾日報等中央和省屬新聞單位基本上都是我們的客戶,他們對我們的產品評價都很高。
在發展中,我們通過不斷消化吸收,還成功自主研發了低定量高級彩印新聞紙等。為了增強企業的自主技術創新能力,公司不斷強化科研硬件建設、人才引進,先后建設了國家企業技術開發中心、國家實驗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并堅持產學研相結合,把先進科技成果迅速轉化為生產力。
發展生態產業
構建和諧產業大平臺
筆者:多元化戰略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謀求發展的必然選擇。華泰“以造紙為主、多業并舉、首尾并接、優勢互補”的多元化產業可以說在中國造紙業獨具特色。上游有林業、化工、熱電,下游有印刷、物流、商貿服務等,走出了一條循環發展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在外人看來,您就是一個規劃設計大師,為我們描繪出一個如此美麗、和諧的產業大平臺。能否談談近兩年,華泰在這方面的規劃和動作?
李建華:近幾年來,我們瞄準市場,堅持原料、能源配套項目與主導產品項目建設同步推進的原則,在上下游產業不斷加大投入增上大項目,建立了總資產10億元、年生產造紙助劑等化工產品45萬噸的化工集團;建設了25萬KW熱電機組;營造了自己的速生林基地和蘆葦基地;擁有兩個印務公司年承接印刷能力50萬色令,日印刷800萬對開張,培育壯大了產業鏈條,進一步穩固的主業的國際競爭力。
另外,為助力造紙發展,華泰還涉足物流、運輸、水利等相關產業,率先在省內建立了依托企業建立的海關監管國際集裝箱直通場站和保稅倉庫;改造兩條舊河道修建了1500萬立方米淄河、織女河兩大水庫,既改善了環境,又為企業生產提供了豐富廉價的資源;去年開始,省重點建設項目——博興至廣饒地方鐵路專運線也已經進入土建施工階段,這些為集團今后的大發展、大跨越徹底解決了資源及物流運輸瓶頸。
發展循環經濟
建設環保型生態紙業
筆者:聽說去年年底,華泰又投資8000萬元建成了6萬立方米造紙廢水厭氧處理改造工程,成為全國同行業率先運用厭氧處理技術的企業。此前,華泰已經先后總投資7億多元用于環保事業,并從掌握先進水處理技術的瑞典普拉克公司引進了3套廢水處理系統,使華泰的水處理技術完全處于同行業領先水平,成為全國造紙行業水處理能力最大、技術最高、運行最穩定的企業之一。您覺得如此巨大的投資值得嗎?
李建華:我常說,產量是錢,環保是命,我們不能要錢不要命。要為子孫后代留下藍天碧水綠地。這么多年的發展,我們從來沒有忘記這一點。去年,我們投資11億元在公司的造紙原料基地建設的綠色生態工業園項目,就是利用處理達標后的廢水灌溉蘆葦和造紙速生林,從而實現了資源的循環利用。
筆者:華泰是最早提出和實施林紙一體化戰略的企業之一。它是華泰集團堅持科學發展觀,發展循環經濟,逐步形成以木漿為造紙原料的重大發展戰略,為華泰實現可持續發展和走向國際市場,在2010年躋身國際造紙前列奠定了一個良好的發展基礎。它實現了紙業、農業、林業的有機結合,形成以紙養林、以林促紙、林紙結合的產業化新格局,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統一。能否談談這個戰略的實施情況?
李建華:林紙一體化是國家重點技改項目。這個項目包含年產60萬噸高檔銅版紙、30萬噸楊木漿以及60萬畝速生林,其中年產30萬噸的楊木漿一期工程已于去年11月竣工投產。目前,我們通過多種方式聯合種植的速生林已達40萬畝。

華泰集團董事長 李建華
立足產業報國
逐鹿國際造紙大舞臺
筆者:華泰創造了中國造紙行業十多項領先,比如率先獲得中國馳名商標,率先建立博士后工作站,率先建立直通場站和保稅倉庫,開創中國“紙報合作”先例,新聞紙產能領先……等等。聽說華泰第二條全球先進的40萬噸新聞紙生產線已經開始建設,今年年底竣工,屆時,華泰新聞紙產能將達到120萬噸。除此之外,“十一五”期間華泰還有何新的規劃和構想?
李建華:華泰集團能發展到今天,離不開黨的好政策和各級政府領導的大力支持。我們會緊抓機遇、迎難而上、堅定信心、執著追求,計劃總投資100多億元,加快企業的建設速度。一是加快第二條40萬噸新聞紙項目進度;二是落實好“國字號”林漿紙一體化重點技改工程,以及與世界500強——斯道拉·恩索公司合資建設的20萬噸SC紙項目;三是在做強做大造紙主業的同時,做長做粗生態產業鏈,增上化工造紙助劑、高檔商務印刷基地等項目,進一步增強華泰集團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能力。同時,充分發揮直通場站、保稅倉庫、國際物流及國際貿易公司的作用,努力實現2006年收入過百億;力爭到“十一五”末,造紙年生產能力達到300萬噸,銷售收入突破200億元,成為國際一流的現代化造紙集團。
這僅僅是個開始。李建華在心中有著更高的追求,創建全球最大的新聞紙生產基地,打造世界最好的產品和品牌;他要力爭走在世界紙業的最前面,再現蔡倫輝煌,重振紙業雄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