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紙業門戶網站
 首頁 > 新聞中心 > 國內新聞 > 正文 搜索關鍵字       
古代手工造紙的活化石
 
http://www.hnckzkzs.com  2006-02-20 云南日報



 


洗滌構皮



曬 紙



澆 紙

    造紙,是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距今已近2000年的歷史。在云南臨滄,延續至今的民間手工造紙,仍然使用著東漢時期蔡倫所發明的那一套完整工序,堪稱中國古代造紙術的活化石。2005年,臨滄市人民政府組織專技人員對臨滄傣族構皮手工造紙工藝進行實地調查,并將它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向國務院申報。我在參與此次考查中,見證了這一中國古代造紙的活化石。

    2005年8月13日,“臨滄傣族構皮手工造紙工藝”調查組一行5人從臨滄出發,赴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孟定鎮和永德縣永康鎮進行實地調查。臨滄傣族構皮手工造紙工藝保存得最完整的主要是孟定鎮芒團村和永康鎮忙石寨兩個地方。我們進入忙團村時,正值天氣晴朗、太陽高照,村里許多人家的場院里都擺放著紙簾子在曬新紙。孟定鎮文化站的金紫明同志將我們帶到常年四季都造紙的玉勐嘎家。在61歲的玉勐嘎家里,我們親眼看見了古法手工造紙的完整過程。

    臨滄傣族構皮手工造紙的工藝流程十分簡單,概括起來可分為如下11道工序。

     1、采料:每年七八月間,用刀剝下構樹主干或枝干的皮,再將皮的綠色表層去掉。2、曬料:將采剝來的構樹皮掛在場院內外,讓太陽曝曬,曬干后儲存備用。3、浸泡:將曬干的構樹皮置于溝溪之中,讓清澈的泉水浸泡,或者置于盆槽之內,用涼水浸泡,直至構皮完全發軟為止。4、拌灰:先用篩子將火灰過篩,去掉火炭及其它雜物,然后將泡軟了的構皮置于其中,讓火灰均勻地附著在構皮上(火灰的質量與所燒木柴有關,木柴質地越好,火灰的堿性就越強),使構皮得到充分的堿化(火灰的堿性還與紙的質量有關,堿性越強紙就越白)。5、蒸煮:將已經上灰的構皮置于已盛水的鍋中,蓋上麻布,用中火蒸煮。煮的時間一般在10個小時左右。蒸煮的時間與火灰的堿性有關,堿性強則用時短,堿性弱則用時長。不管時間長短,只要構皮煮透了就行。6、洗滌:構皮煮透后,就將煮透了的構皮挑到溪流之中,讓水將附著在構皮上的火灰沖走,同時用手不斷浣洗,并將一些雜質及硬物清理干凈,直到沒有雜質了為止。7、搗漿:將清洗干凈了的構皮置于石墩上,用木錘反復捶打,直到構皮的纖維能夠在水中自然散開為止。8、澆紙:先在紙床里盛上七分滿的清水,然后將紙模放入紙床里的水中用石塊固定,再將適當分量的紙漿(多了紙厚,少了紙薄,必須適中)撒在紙模里,先用雙手攪開,再用均勻棒拍打,待紙漿都沉淀到白紗布上后,再移開石塊,慢慢傾斜著豎起紙模,讓水濾干才抬到陽光下去曬。9、曬紙:將澆好的紙連同紙模一起抬到陽光下曝曬。曬時一定要注意天氣變化,決不能讓雨淋壞了紙。10、砑光:當紙曬到七八成干的時候,就用邊緣光滑完整的瓷碗去輕輕地打磨紙模背面,讓緊附白紗布一面的紙更光滑更有色澤。11、揭紙:紙曬干后,先用手撕一個角,然后就用很光滑的揭紙木刀輕輕地揭下整張的紙。紙揭下后,就按顧客的要求折疊打捆。

    完成上述11道工序所使用的材料和工具都是就地取材。用來采剝構樹皮及剝去構樹皮的綠色表層的采料刀是當地鐵匠用生鐵打制的;用來蒸煮構樹皮的灶是農家自己搭建的土灶、鍋是鐵鍋、燃料是當地盛產的鐵刀木;用來錘搗樹皮的石墩是當地比較粗糙、堅硬且有一面比較平整的石頭、木錘是用質地堅硬的圓木制成,其大小輕重按使用者的力量而定;澆紙床、均勻棒和揭紙刀都用木料制成;紙模用竹片作框、內繃當地土制的生白布或白紗布,四角也用竹篾扎綁;砑光用的是邊緣光滑無破損的瓷碗。在蒸煮構樹皮前所拌的堿性物質也是自家的薪柴火灰,漂洗時用的水也是村子附近的小河水。

    從生產工具及工藝流程看,整個生產過程既沒有現代科技中機械化的影子,也沒有現代科研成果催化劑或添加劑的成分,但生產出來的紙卻具有堅韌潔白、柔軟光滑、久存不陳、力撕不破及防腐防蛀等優良特點,深受一些宗教、金融、藝術等特殊行業的青睞。

    在孟定鎮芒團村和永康鎮芒石寨的調查中,我們發現無論是蒸煮、浸泡或捶打,還是澆紙、曬紙或砑光,都是女人在做。據當地人講,臨滄傣族構皮手工造紙這門工藝只傳女,不傳男。在整個生產過程中,男人除了能夠幫忙采料購料外,其它工序都由女人來完成。由于構樹資源貧乏,再加手工造紙成本高、利潤薄,勞作起來又臟又累,很多年輕人都不愿從事這項勞動。孟定鎮芒團村142戶傣族家庭,常年從事人工造紙的只有20多戶。永康鎮芒石寨66戶傣族家庭,只有10多戶進行手工造紙,而且都是老年女性,最大的已達73歲,最小的已有60歲。

    臨滄傣族構皮手工造紙工藝的傳承,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保護開發具有深遠而重大的意義。從非物質文化的傳承作用來看,臨滄傣族構皮手工造紙工藝能夠奇跡般地延續到現在,而不被先進的科學技術所取代,這本身就是一種古老造紙文化的輝煌再現,它以頑強的生命力代代相傳,起到了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作用。臨滄傣族用構樹皮所造的紙被舊時官府用來頒布告示及公文行文,佛寺用來抄寫經文,如今也被銀行用來捆扎人民幣,騷人墨客用來寫字作畫,民間用來剪紙刺繡、裱龍糊鳳,茶葉集團用來包裝普洱茶等等,這就為臨滄傣族構皮手工造紙工藝注入了豐富的文化內涵。

    臨滄傣族構皮手工造紙工藝是展現中華民族文化創造力的寶貴遺產。從造紙的原料看,它是古代造紙術的延續;從工藝流程上看,它是造紙術發明初期的歷史再現;從應用范圍上看,它是民族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重要載體。

    目前,由于耕地有限,沒有人專門種植構樹,這就造成了造紙原料緊缺,成本上升,利潤微薄,很少有人造紙的局面。但值得欣慰的是,我們在芒團村里看到了好幾個十多歲的女孩子也跟著奶奶和母親學習造紙的場面。當地政府也將傣族構皮手工造紙工藝列入保護項目并制定了保護和開發計劃。由臨滄市人民政府向云南省人民政府和國務院逐級申報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申報書也已獲得國家級專家評審委員會的評審通過。通過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臨滄傣族構皮手工造紙工藝這一古代造紙的活化石將會放射出奇光異彩,為和諧臨滄的構建發揮它應有的作用。

評論】【推薦】【打印】【關閉
用戶
匿名發出
 紙業論壇 ·紙業 ·印刷 ·造紙 ·紙張 ·包裝 ·出版 ·紙網 · ·景華 ·紙品 >> 更多
· 澆 紙
Copyright @ 2000-2006.Beijing IyoUyoUI Network Sci-Tech Co.,Ltd All Rights Reserved.  
設置中國紙網為首頁
版權所有 恩佑科技  
客服電話:010-82059026 010-82057003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香蕉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