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河北省衡水市林業局緊緊抓住國家大力發展林業產業的好機會,通過變思路、給政策、活機制、上服務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奮力推動非公有制林業、積極扶持龍頭企業快速發展,初步形成了平原高效林業產業格局,開創出衡水林業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
衡水市共有1100萬畝可用地,其中沙化、鹽化次耕地就達196萬畝。2002年以前,該市的林地面積只有100多萬畝,森林覆蓋率不足10%。全市年均降雨量524毫米,而蒸發量高達1935毫米,水資源占有量只占全國平均水平的48%,旱災、風災、雹災時常發生。人們生存環境惡劣,生活水平低下,經濟發展嚴重滯后。
如何改變這種被動局面,衡水市委、市政府多次召開“諸葛亮”會,請來各路“諸葛”拿脈問診,最終得出的結論是:增加森林資源量——改善生態環境——發展林業產業。
有了正確的發展方向,勤勞的衡水人甩開膀子大干起來。他們在大力栽植速生豐產林的同時,一批人造板、家具、造紙、小徑材綜合利用等木材加工企業也應運而生。冀州華林板業、衡水金光紙業兩家企業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很快完成了資本擴張和質量升級上檔。目前,這兩家企業已成為河北省板材業和造紙業效益最好的企業。
有了成功的范例后,衡水市委、市政府又將發展林業產業賦予與種糧食和經濟作物等同的地位,提出了全市的土地面積中30%種糧食,40%種樹,30%種經濟作物。到去年底,全市速生豐產林面積已發展到460萬畝。速生豐產林的快速發展,又有效地改善了該市的生態環境,農田林網的迅速建成,較好地抑制了旱災、風災的發生,很快形成了生態、產業、經濟良性互動的局面。
發展速生豐產林并取得實效后,衡水市委、市政府又出臺了農田林網建設、利用閑散荒地造林、林板紙一體化發展等一系列優惠政策,鼓勵發展林業產業。對非公有制造林達到200畝以上的,市里每年每畝獎勵8元至10元,并優先安排貸款和扶貧資金,所造林木5年內免征各種稅費;在放活林地使用權、保證收益權上,將造林地承包期從30年延長至70年,并允許繼承和轉讓;對道路綠化林帶、邊沿土地造林承包戶,采取減免稅費、發放補貼等辦法,解決林木遮地問題;將閑散荒地和次荒地造林劃入商品林,允許自主經營采伐,并免除所有林業行政性收費,讓農民多多受益。
衡水市委、市政府實行這一系列措施后,又按照市場化理念創新林業產權、土地資源流轉、產業發展機制,根據“誰造誰有”和“兩權分離”原則,以林地、林木確權為切入點,引導和扶持發展非公有制林業。目前,全市已完成確權證3.5萬份,做到樹有主,主有權,權有證,非公林比重達到98%以上。該市還對“四荒”、“四旁”及各種閑散地進行了資源清查,整合出條件較好的土地178萬畝。同時,按照林地用途不變、回收資金使用方向不變、合同承諾綠化期限的要求,通過競價拍賣、合同承租、大戶承包、權屬下放等形式,在全市公開流轉148萬畝林地使用權,集體增收1.2億元。在林板紙一體化發展上,以冀州華林、安平板業等重點企業為龍頭,以公司+農戶為模式,大力發展訂單原料林基地,目前全市已發展訂單豐產林30多萬畝。
3年來,衡水市高度重視林業的發展,黨政主要領導親自抓林業,先后召開電視電話會、現場會70多次。這一系列強有力的措施,使衡水市林業取得了“四個新突破”,即造林數量和質量取得新突破。加快了以省道、國道為主的通道綠化、以沙荒開發為主的規模化造林、以鄉村道田間道和溝渠為主的農田林網建設。3年共造林300多萬畝,其中豐產林200萬畝,造林平均成活率達95%以上。民營林業取得新突破。全市造林共投資7億元,其中民間資本占6.1億元。集約化經營取得新突破。全市平原區萬畝以上的規模豐產林8片,占全省的40%,另外在重點沙區建成了20多個豐產林專業村、家庭林場、綠色莊園。林業產業發展取得新突破。全市培育了林板紙龍頭企業13個,人造板年產量27.4萬立方米,紙產量9.7萬噸,年銷售收入8.3億元。
衡水市林產業的快速發展,速生豐產林的迅速增長,極大地促進了生態環境的好轉。與5年前相比,森林覆蓋率有了大幅度提高,人均林地占有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在取得良好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同時,還被全國綠委授予“全國平原綠化先進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