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瓦楞紙箱市場需求量的不斷增加,我國的瓦楞紙箱生產設備進一步得到了發展,對瓦楞紙箱的生產用紙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適應紙箱生產各方面需要。
因此,瓦楞紙箱生產用紙實際上也是隨著紙箱生產設備的不斷完善、提升和運輸環境的改善以及造紙業的發展,由過去低劣、低強度、高克重(高定量)向高強度、低克重(低定量)方向發展。適應國內外商品流通領域的大市場并與國際市場接規,這是瓦楞紙箱生產發展的必然結果。
根據筆者對 30 多年的瓦楞紙箱生產發展回顧來看,瓦楞紙箱生產用紙基本上可劃分三個不同時期的發展階段。隨著我國瓦楞紙箱生產用紙的規模不斷擴犬和紙箱生產用紙的開發和質量的不斷提高,瓦楞紙箱生產也得到較快發展。
第一階段:20 世紀五六十年代
我國尚未建立起自己的包裝工業體系,圍繞包裝業的其他配套工業也處于較落后的狀態。當時瓦楞紙箱生產設備的制造和專用瓦楞紙箱生產用紙基本上處于空白。紙箱生產企業大部分是小規模作坊式生產,廠房簡陋。瓦楞紙箱的生產也主要采用單機生產,由于生產設備陳舊落后,且生產工藝簡單,全靠工人繁重的體力勞動完成,生產強度大,人員素質低。生產采用人工單片疊壓式的落后生產方式,完全依靠人工將卷筒的紙箱用面紙、瓦楞原紙和里紙根據需要長度平張橫向裁切,也有少數企業使用甩刀機縱向甩切。通過單機對瓦楞原紙軋楞上膠后,將其放在一張里紙的上面,然后再復上面紙,制成瓦楞紙板。然后不斷地將裱好的紙板往上疊,依靠自身的重力,將表好的瓦楞紙板壓緊,便于面紙、瓦楞紙、里紙粘貼。由于無法控制其水分濕度,一般將制好的紙板拉到室外空曠處晾曬。紙板制成后接著制箱成型,這包括人工分紙、壓線、切角等,然后用絲網印刷、釘箱,生產效能十分低下,且瓦楞紙箱的質量根本得不到保證,只能應用于一些低檔次的日用消費品的包裝。
加之當時我國造紙原料短缺,特別是制造木漿的木材資源醫乏,不能為造紙業提供大量的木漿,因此紙箱生產用紙原料主要是草漿(麥草和稻草漿)、廢紙漿及配少量廢麻作為長纖維原料等替代品。內銷紙箱面紙一般采用國產 420 克/平方米或更高克重的箱板紙,里紙采用較便宜的420 克/平方米的黃板紙、330 克/平方米的茶板紙或 365 克/平方米的箱板紙,瓦楞紙采用 180克/平方米高定量、強度低的瓦楞原紙。也有一些紙箱采用少許木漿掛面的牛皮箱板紙生產。在出口商品包裝用瓦楞紙箱方面,采用極少的進口 360 克/平方米和 337 克/平方米的牛皮箱板紙和國產 420 克/平方米和 365 克/平方米箱板紙及進口 180 克/平方米瓦楞原紙和國產 180 克/平方米瓦楞原紙搭配使用。因此不論出口和內銷紙箱的紙板定量都很高,造成了紙箱自身重量過重的問題。
這一時期的包裝不是以瓦楞紙箱為主,而是廣泛使用木制板、條包裝箱,柳條編制籮筐、箱,竹條編制籮筐、箱等包裝,水果、土特產等商品大都采用上述包裝,而水果出口則全部使用木制包裝箱。
第二階段:20 世紀 70 年代至 80 年代中期
20 世紀 70 年代,我國瓦楞紙箱生產仍處于十分落后的狀況,瓦楞紙箱生產設備沒有多大的改進,而紙箱生產用紙也沒有太大改善。這已嚴重影響到流通領域中的商品安全,特別是隨著商品出口的不斷增加,瓦楞紙箱包裝的改進勢在必行。過去那種手工單張操作的加工方法,落后的生產工藝,低劣的瓦楞紙箱生產用紙,導致紙箱的質量較差。由于無預熱和加濕裝置,黏合劑水分不能瞬間被蒸發黏結牢固,在溫軟受壓的情況下,易造成紙箱楞型變形,失去應有的彈性和挺力,嚴重影響瓦楞紙箱的戳穿、環壓、耐破等強度,使生產出來的瓦欏紙箱普遍達不到要求。20 世紀 80 年代中期,商品包裝需求量不斷增加,原有的落后生產設備已不能適應市場對瓦楞紙箱的需求,紙箱生產企業逐漸認識到技術改造的重要性,將單機轉向單面機生產,這種半機械化的生產設備大大提高了紙箱的產量和質量,減輕了工人的勞動強度,改善了生產環境。這是瓦楞紙箱行業一次十分重要的發展,但同時也對瓦楞紙箱生產用紙提出了新的要求。
導致企業改變以往落后的生產模式和瓦楞紙箱生產用紙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外貿出口部門對生產出口商品瓦楞紙箱定點企業提出了新的規定和要求。生產出口商品的包裝用瓦楞紙箱必須具有單面機生產的必備條件和專職的質檢員。須使用由外貿部門供應免稅的低價進口瓦楞紙箱生產用紙,且僅限生產出口商品瓦楞紙箱,不能移作他用和內銷瓦楞紙箱生產,一旦被發現立即取消定點資格。這種嚴格的管理制度,使出口商品的瓦楞紙箱質量迅速提高,減少了因包裝不善造成商品嚴重損壞的情況。
外貿供應的進口瓦楞紙箱生產用紙主要從美國、日本、芬蘭、加拿大等國進口,定量為 360克/平方米?ê 180 克/平方米瓦楞原紙,也有一部分定量為 337 克/平方米?ê 160 克/平方米瓦楞原紙。為了改善內銷瓦楞紙箱生產用紙,一部分造紙企業也開始試制定量為 360 克/平方米和 420 克/平方米牛皮箱板紙(牛皮卡紙)。由于我國木材資源短缺,一般采用 40%-50%本色木漿掛面,用麥草、稻草或廢紙漿等作為底漿,紙板物理強度根據紙漿和草漿不同的配比而定,但用 20%左右的本色木漿掛面,80%左右的麥草、稻草、廢紙漿混合用底漿的低檔牛皮箱板紙,由于在價格上適中,成為內銷瓦楞紙箱生產用紙中使用較多的一種。
長期以來我國的許多商品包裝仍采用木制品包裝或使用其他代用品包裝,給流通領域中的商品帶來極大不便,銷售量一直徘徊不前。隨著瓦楞紙箱生產的迅速發展和崛起,瓦楞紙箱應用于商品包裝范圍更加廣泛。以前柑橘包裝大多采用柳條籮筐,外銷柑橘采用木箱包裝,由于存放的柑橘多、重量大、又無防震襯墊,不但難以保證質量,而且給裝卸和運輸帶來了極大難度。
浙江是我國柑橘出口大省,用傳統方法包裝柑橘使浙江省的木材資源更顯緊缺。為了解決這一難題,浙江省率先在柑橘包裝中進行改進,取得十分可喜的成績。1983 年浙江海門紙箱廠對瓦楞紙箱的防震、抗壓、戳穿、耐破、防潮以及印刷等各方面進行了仔細研究和探討。在用紙上,采用進口的全木漿高強瓦楞紙制作的雙瓦楞紙箱,針對柑橘不宜受壓、通風保鮮、溫度控制、防腐爛、防潮等一系列的特點,對包裝柑橘的瓦楞紙箱進行多次長時間的長途陸、海運輸的顛簸試驗,證明了瓦楞紙箱完全可以替代長期以來使用的木箱包裝。
減少了包裝費用,節省了開支、降低了成本,開創了“以紙代木”的先河。這是包裝改進的一項重大成果,推動了全國包裝改進工作。它不僅為國家節省了大量的木材資料,同時為出口柑橘和其他水果提供了大量優質低廉的瓦楞紙箱包裝,開辟了一條嶄新的包裝渠道,解決了長期以來因包裝影響柑橘和其他水果出口的問題。在內銷水果包裝上,也廣泛采用了瓦楞紙箱這一新的包裝形式,使人們對瓦楞紙箱包裝有了一個新的認識,從而大大促進了瓦楞紙箱生產用紙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