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業專家郭永新在2005年初接受采訪時就指出,從2005年起,中國紙業會加快進口產品與國內產品的市場整合、外資與內資的企業整合、造林與造紙的行業整合、資本與產業的運作整合。通過整合,優勝劣汰,中國紙業的產業競爭力將得以進一步提升。事實證明了專家的預測。
近日,再次采訪了郭永新,后者對中國紙業的大整合作了進一步闡述。郭說,中國紙業的大整合首先表現在進口與國產的市場整合。圍繞巨大的中國紙品消費市場,進口產品和國內產品一直在進行著激烈的競爭,但2005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保護過渡期已基本結束,除個別品種外,造紙產品的關稅減讓基本到位,進口產品與國內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進入一個相對穩定的時期。
然而,隨著進口和國內生產的高檔紙品在市場上的供應量不斷增加,會出現較強的市場整合。高檔紙品的市場份額將不斷提高,相應地會擠占原來中檔產品的市場份額,而中檔產品又會去擠占原來低檔產品的市場份額,最終使一部分找不到自己位置的低檔產品被淘汰出局。
經過這樣一輪整合后,市場上將根據不同的產品質量及價格,出現相對穩定的經銷渠道和終端用戶,各種產品的市場份額也會相對穩定,經營服務將更加規范,市場結構將進一步優化。
其次是外資與內資的企業整合。郭永新說,中國紙業近年來取得了巨大成就,其中外資的作用功不可沒。但在外資企業不斷加快在中國發展步伐的同時,中國內資企業生存空間在哪里?如何防止外資對中國紙業的壟斷?這是困擾包括政府管理部門在內的業界敏感問題。
第三是資本與產業的運作整合。郭永新說,造紙工業是資金密集型產業,因此做好資本與產業的運作整合,就顯得尤為重要。
從近期看,股市中一些表現不佳的造紙企業,如ST江紙、ST吉紙都已在2005年通過資本市場進行重組。從遠期看,中國要實現到2010年的長遠規劃,至少還要數千億元的投資,資本與產業的運作整合勢在必行。
郭永新說,打造一個融資運作平臺,就要運用多個融資渠道,比如商業銀行、產業投資公司、戰略合作伙伴、股市債市等。最近晨鳴成功發行20億元可轉債,就是一個成功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