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27日,一個令我激動得徹夜難眠的日子---泉林集團被國家發改委、國家環?偩、科學技術部、財政部、商務部、國家統計局六大部門指定為國家第一批循環經濟試點企業。這一重大事件對于我國甚至于世界造紙業來說意義重大。它代表著我國造紙行業新時代已經來臨。泉林以非木材纖維制漿的卓越環保技術優勢以及產業化的環保經營模式,以非木材纖維原料,特別是麥草造紙堪與木材纖維原料造紙相媲美的制漿造紙技術,向國內外紙業同行自豪地宣告傳統造紙模式已被泉林成功改變。
泉林近幾年用麥草漿造高檔紙的有力佐證,使國內外造紙行業多年來的"草木之爭"有了一個一錘定音的終結,可以科學合理地利用各種纖維原料,符合省情、國情,這也是它入圍國家循環經濟第一批試點單位的重要原因。
早在1991年,泉林人在極端艱苦的情況下上馬"醛紙聯產,綜合利用"技改項目,在我國造紙行業率先拉開企業綜合治理污染的帷幕。
1995年,在我的倡議下,企業組建了環?萍脊リP小組,并結合企業實際制定了"造紙廢水污染綜合利用方案",泉林的環保綜合治理水平開始得以不斷地飛越。
1996年,企業投資7000萬元啟動日處理5萬立方米污水一期工程建設,并于1997年投產運行,處理后出水COD穩定在400mg/L左右。
1999年4月,企業投資2000萬元,建成當時國內占地面積最大的造紙治污工程---氧化塘,并使污水COD下降為350mg/L。
2000年,泉林集團投資1.08個億元,將部分氧化塘改建為曝氣池,以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懸掛鏈曝氣設備為主體,采用活性污泥法對污水進行生物處理,經過生化處理的污水COD下降為200mg/L,SS下降為150mg/L。同年,集團投資1000多萬元建成白水回收工程,日回收白水10000立方米,年累計300多萬噸,基本實現了白水封閉循環利用。
2001年,集團投資800萬元建成了日處理能力8000立方米的黑液處理工程,將黑液中的木質素分離出來經改性后生產高效有機肥和其它有機化學品,全面提升了企業環保綜合治理的效益。
2002年初,集團環保工程技術人員自行研究、設計了日處理5萬立方米中段水的深度處理工程,使總排口出水COD穩定在150mg/L以下,SS小于80mg/L,色度小于8倍,水質清澈,完全可以用于養殖及農灌。
2003年,泉林為了跟上企業快速發展的良好形勢,建成日處理30萬立方米中段水深度處理二期工程。泉林把生化處理后的污水變成可利用的資源,在產業圈內形成了良性生態系統,把投入型環保治理引向資源化發展,為企業可持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通過技術創新,泉林成功突破了制約漿紙業發展的環保、水資源、纖維原料三大瓶頸,變三大瓶頸為三大技術優勢,為泉林的發展積蓄了堅實的技術資本與力量。他們創新酸析木素技術,不僅使企業總排口出水COD穩定在150mg/l以下,而且改變了國內制漿企業僅靠堿回收治理環保的做法;他們革新傳統草制漿工藝,研發出非木纖維的"置換蒸煮"新工藝,使得麥草、蘆竹等非木纖維漿同樣可以制造高檔紙;他們的無菌軟包裝自主產權創新技術,打破了國外企業的技術壟斷。
長期以來,國內漿紙工業走的是"資源→產品→污染排放"的高污染、低利用、高消耗的落后發展模式。然而泉林集團在中國漿紙業中,率先引入循環經濟理念,致力于循環經濟生態紙業的實踐與發展,初步形成了制漿黑液提取木質素制造綠色肥料,廢水處理凈化后,回用生產與灌溉自有原料林竹基地,成材后的原料林竹用于制漿造紙的循環生態產業鏈,形成了漿紙業"資源消費→產品→再生資源"的循環經濟模式。
科技創新是企業的生命力,泉林集團通過技術創新,突破了制約造紙行業發展的環保治理、纖維原料、水資源消耗三大瓶頸,變三大制約因素為三大技術優勢,鑄就了企業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改變了中國造紙業傳統的發展模式。泉林改變過去漿紙業環保僅靠堿回收的治理模式,通過創新酸析木質素技術,提取制漿黑液中的木質素生產綠色有機肥,發展循環經濟,實現了環保達標,總排口出水COD在150mg/l以下,提前7年達到山東省造紙行業2010年污染物排放標準,而且還實現了廢物資源的再利用;在運作林紙一體化的同時,研發麥草、蘆竹、棉桿等多種纖維原料的新型制漿技術,特別是蘆竹、棉柴桿制出的漿造出的紙白度高、挺度大、印刷效果好,況且有成本領先優勢,極大地提高了企業應對原料危機的能力;通過持續不斷的技術創新,改進了生產工藝,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產品檔次,培育了企業品牌,同時開發了高檔銅版紙、輕涂紙,高白度靜電復印紙等許多市場緊缺的高檔新產品。
泉林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通過調整、延伸、擴張產業鏈,基本形成以漿紙為支柱,以原料開發和包裝等紙制品為延伸,以綠色肥料和乳業為擴張,以環保治理為保障的綠色產業格局,初步形成了社會、企業、環境三贏的發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