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90年代以來世界范圍的并購浪潮
在90年代中后期,特別是1998年,世界造紙業刮起了一場強勁的聯合兼并浪潮,幾乎每周都有此類新聞報道。其中引入注目的是瑞典斯道拉公司和芬蘭恩索公司聯合組成跨國公司——斯道拉一思索,兼并后的聯合公司紙及紙板的總產量已超過了當時位居世界第一的美國國際造紙公司。這種情況的出現并非偶然,它反映了造紙業發展的世界總趨勢。究其成因,可歸結為以下三方面:
1.1 造紙業的經濟效益長期低迷
從1987年到1995年,造紙業的盈利尚不足以彌補其投入資本的利息,造紙業的總股票價值損失了約270億美元。這樣窘困的發展前景使許多投資者望而卻步。1995年以后,造紙業的低迷程度愈加嚴重。1995年到1999年這幾年間,造紙業的股票市值更是縮水了40%甚至更多。即使全球集中度最高的10家造紙企業的利潤率也僅僅徘徊在4%左右。“窮則變,變則通”,在困境中,一些主要的造紙企業紛紛向外尋找出路,他們通過彼此間的聯合兼并擴大對市場價格的控制力,尋求規模經濟所帶來的效益。
1.2 市場需求的變化與紙漿價格的周期性激烈變動
造紙業雖然是傳統產業,但在當時并沒有因為新興產業的興起而出現需求上的萎縮。恰恰是生產能力的過剩與產量超過實際需求使得商品紙漿和紙板的市場價格劇烈波動,且波動周期愈來愈短促。對于規模較小,融資較凰難的企業來悅,這種周期牲變動是吃不消的。他們只能通過尋求聯合,被兼并和被迫出售來抗拒環境的復雜莫測,以度過難關。
1.3造紙業的集中度較低
由于造紙業過于分散,造成了生產能力過剩,市場無序,競爭激烈,產品價格激烈波動與利潤率低下的局面。因而通過集中來解決生產能力和產品過剩,改善市場秩序提高利潤是勢在必行和大勢所趨的。
二、中國將成為21世紀世界造紙業并購浪潮的焦點
21世紀世界經濟風起云涌,造紙業的并購浪潮并沒有減弱,反而愈演愈烈。自2001年以來,造紙業在全球范圍內的資源整合更是日益頻繁。而中國市場巨大,前景廣闊,隨著我國加入WTO和引入外資條例的實施,中國造紙業將面臨的是來自世界范圍內的沖擊與競爭,被兼并、被收購的陰影時刻籠罩著國內的每一家造紙企業。
2.1 國際跨國公司加快尋找紙品生產基地和市場的步伐
經濟全球化使需求和供應的競爭不再受地域限制。通過消滅生產的重疊和累贅,大幅度降低成本,有利于國際自由貿易發展和各國經濟更加冪密聯系。發展中國家原材料豐富,勞動力成本相對較低,所以跨國公司紛紛選擇發展中國家,建設大型的現代化工廠增力口生產能力,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優勢。
另外,當前環保問題日益嚴峻,各國紛紛實施新法規以強制減少環境污染,對造紙業的要求必然是投資新的技術和設備,這樣又勢必會帶來經營成本的提高。況且,發達國家的環保立法日趨嚴格,從而使該國的造紙業處于不利地位。而在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雖然保護自然資源的法規也在逐步完善,但與經濟增長相比,似乎人們并沒有那么強烈的意識到環保的重要性。這也給許多跨國公司空子可鉆,他們紛紛瞄準發展中國家來做為生產基地。在眾多的選擇中、中國無論就發展的前景和自然資源來講,都是最好的。
2.2 中國特殊的經濟土壤使其成為跨國造紙集團的首選
造紙業是目前我國輕工業中為數不多的供不應求行業,我國現有的以中低檔產品為主的紙業供給結構已不能滿足需求。據統計,全國每年要花費近50億美元進口紙品。專家預測:未來幾年,我國紙和紙板的總需求量將以平均每年60%的速度增長,到2005年,我國紙及紙板的消費總量將達到5000萬噸,而自產量只能達到3920萬噸。到2015年,紙和紙板的總需求量將達6500萬噸,紙張的人均消費量將由2001年的29千克增加到56千克,超過目前51.8千克的世界人均消費量。同時,造紙業的發展還將帶動林業、機械和能源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因此,我國造紙工業及相關產業在今后十多年間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和較多的投資機會。
中國便利的投資條件、低廉的投資成本和廣闊的市場前景吸引了幾乎所有跨國造紙集團的目光。
2002年4月1日起實施的《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把化學術漿、原料林基地建設和部分高檔紙及紙板生產列入鼓勵外商投資的產業目錄后,直接誘發了外商大規模投資造紙業的熱潮。包括亞洲最大的造紙企業亞洲漿紙業股份有限公司、新加坡亞洲紙業、泰國順和成集團等均已在我國大規模興建人工林為未來造紙做準備。
美國國際紙業公司主席兼首席執行官莊德論最近在上海表示,中國正持續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紙品與包裝的消費市場。有關專家預測,外商在我國紙業的投資勢頭將會繼續上升。隨著經濟的全球化,技術的快速發展及單機產能的大幅提高,擴大規模及發揮規模效應是造紙業的追求。同時,國際上漿紙企業也正在通過擴建、聯合、兼并、收購和控股等方式擴大企業規模,并且這股并購浪潮正在急速的席卷以中國為中心的廣大發展中國家。
2.3 積極主動的投入并購浪潮是中國造紙業最佳對策
造紙業雖然在20世紀末就已開始了世界范圍的兼并和重組進程,并形成了有代表性的幾家大的跨國紙業集團,但依然沒有擺脫經濟效益低下的困境,造成90年代中后期的兼并浪潮的幾大因素依然存在,且在中國的情況更是不盡人意:中國造紙業近年由于紙張市場需求的高速增長,產量增長也相當迅速,但由于整體技術經濟基礎十分薄弱,特別是企業規模小,生產經營高度分散,價格波動劇烈頻繁,因而總體經濟形勢不佳。加之地區部門分割的影響,組成大型產業集團的阻力甚大。因而至今沒有形成中國造紙業自身的核心競爭力。面對跨國紙業集團的沖擊,國內分散的造紙企業顯得軟弱無力。
在當前日趨嚴峻的全球化經濟形勢下,如何提高中國造紙業的集中度?如何擺脫我國造紙業的困境?如何迎接席卷全球的世界造紙業并購浪潮?這是中國造紙業要圖生存求發展必須首先克服的難題。
在造紙業的聯合兼并中,大型造紙公司往往處于有利地位,因為他們擁有規模經濟的效益。至于中小規模的造紙企業,他們則將面臨兩種選擇:要么發展其在特定地區、特定產品品種上的優勢,走差異化路線;要么橫向聯合,做大做強,否則,就只能面臨最終被擠出市場甚至破產的命運。這也昭示了那個“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古老道理。然而從整個世界的角度來看,中國的造紙企業都是中小企業,不聯合重組形成優勢,就只有破產倒閉。這就是當前中國造紙業嚴酷的經濟形勢。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紙產品與電子產品掛鉤,其用途較以前發生了巨大變化。然而,造紙業的投資周期長,經濟效益低下,為了適應電子媒體工業發展速度快、更新周期短等特點,造紙業必須加快開發新產品的速度,使紙產品壽命周期與電子產品能夠同步。事實上,中國的造紙業長期以來——直致力于尋找低成本、高效率的設備,開發新工藝新技術,然而這一過程并不能僅靠一兩家企業獨自摸索完成。
筆者認為,在國際大公司急于在國內布點的情況下,中國的造紙業與其被動的卷入到世界并購浪潮中去,倒不如積極主動的投入到這場浪潮中來。因為今天不聯合起來進行優勢資源的整合,明天也會成為國際企業的并購對象。在跨國企業蜂擁而入之前,國內有實力的造紙企業應盡早啟動并購行動,通過大規模重組,改變原來的生產規模小、生產和經營高度分散的經營模式,將優勢資源集中于部分強勢企業,以形成具有優勢的大型造紙集團。這樣,不僅可以減少不必要的重復投資,而且還可以增強對資源的駕馭和對市場價格的控制能力,從而可以增強中國造紙業的整體競爭力。因而,欲改變中國造紙業目前所面臨的嚴峻現實,聯合重組勢在必行。
目前,雖然尚難預料電國的造紙行業的聯合兼并行為能否取得成功,但是,不可否認,通過聯合并資產重組,可以優化資源配置,增強專業化程度,必將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達到可持續發展。為了在即將到來的并購浪潮中不至于完全被動,甚至獲得有利地位,提前進行結構調整和產業內重組勢在必行,且是中國造紙業唯一的出路。
2.4 寄語
2003年2月19日,晨鳴紙業公告組建新公司的決議使深滬兩市的紙業板塊走強,這顯示國內造紙板塊合并重組的全面展開。筆者在此希望進入新世紀的中國造紙產業的結構調整能夠持續深入進行,希望中國造紙企業在席卷全球的并購浪潮到來之前能夠未雨綢繆,積極應對,滿懷信心的迎接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