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通過收費方式限制塑料袋的使用,塑料包裝產品的污染問題再次凸顯出來。于是不少人提出,用紙包裝物替代塑料制品來解決白色污染。一時間紙餐具、紙包裝似乎成為綠色包裝的代名詞。但是,以紙代塑就等于環保嗎?對此,業內人士有如下分析:
首先,紙制品會大量消耗木材,從環保上來說這并非明智之舉。從常識上來說,紙漿的生產需要大量的木材資源,而我國的森林資源有限,人均占有的森林資源量更是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大量砍伐林木必會造成水土流失、植被遭破壞、濕地減少、土地沙化,從而導致嚴重的環境問題。當然,這一問題可以通過企業養植林來解決。
其次,有研究表明造紙在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方面比生產塑料制品更甚。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進行了一項研究,分別以EPS和紙生產1噸飲料杯制品,對其生產和使用過程所造成的環境影響進行了比較。結果表明,對于資源的消耗,生產同樣規格、達到同樣使用效果的紙杯是塑料杯的2.5倍。另外,從使用后的廢棄物來看,紙杯的體積比塑料杯的體積大近2倍,燃燒后所產生的灰分比塑料杯多近一倍。這項研究表明,塑料產品比紙制品對環境的污染小得多。因此綜合比較,以紙代塑的手段并不能完全消除對環境的破壞,只是將制品使用后造成的污染提前到了制作過程中。
很明顯的是,我國在上世紀實施的以塑代紙、以塑代鋼的政策是包裝領域的一個進步。以塑代紙已不只是個替代概念,而是技術進步與綜合性能提升的集合。因為,塑料包裝產品在機械強度、耐水、耐油性、使用便利及加工靈活、成本低廉等許多方面都是紙制品所無法比擬的。因此,現在再重新開始以紙代塑的時代幾乎不可能。
即使單從環保問題上看,塑料包裝物及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等塑料制品所造成的環境污染,并不是塑料材料本身的錯,而是使用不當與回收不力。在構建和諧社會和節約型社會的主旋律奏響時,加強環保法律法規的制定,加快塑料廢棄物回收技術的開發,加強廢塑料回收產業的監管,出臺針對廢塑料回收產業的鼓勵政策,才是根治塑料制品污染問題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