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樂’本來是全球最大的軟包裝供應商瑞典家族企業利樂公司的名字,在中國,利樂公司控制95%的無菌紙包裝市場,占絕對壟斷地位。伊利、光明、三元等國內乳業巨頭都使用利樂的無菌灌裝生產線及相應的包裝材料,F在老百姓到超市買牛奶,只要是見到無菌紙質包裝,就認定是‘利樂包’,把無菌紙質包裝領域里的市場領導者和包裝技術劃等號了。就是這樣一個看似平常的‘誤解’,讓我們感覺到與國外包裝發展的差距。”
提起中國包裝業的優勢,中國包裝聯合會副會長、申達科技工業園管委會主任張國平掩飾不住心中的一份遺憾。
以“集群效應”追求“無所不包”
“貨賣一張皮”,這是有商品交換就流行的買賣行的老話。食品、藥品、服裝、家電、日化品、鮮奶、農藥……總是被各種各樣設計新穎、造型別致、印刷精美的包裝盒、包裝箱、塑料袋、塑料瓶、易拉罐、禮品盒包裝著。除了保護商品本身、使商品便于運輸、方便消費者使用,包裝的好壞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顧客的購買心理。近半個世紀以來,包裝產業成了一種相對獨立、“無所不包”、具有廣闊發展前景的朝陽產業。
中國包裝技術協會會長石萬鵬介紹,我國包裝業以平均每年增長18%以上的速度發展,在世界各國包裝業市場中潛力最大。到2004年,我國包裝行業規模以上企業有10868家,工業產值已經達到3283億元,同比增長17%,包裝工業總產值在全社會總產值中的比例由80年代初的0.4%上升到現在的2.4%,包裝行業在我國國民經濟42個主要行業中,從80年代初期的倒數第二位躍升到現在的第14位,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之一。
但是,這個朝陽行業面臨的另一現狀是:產業集中度非常低下,小型勞動密集型包裝企業成為行業的數量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