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出口商品必須采用綠色包裝和國內環保事業的興起,政府的支持,我國的綠色包裝產業快速發展。環保包裝材料的使用越來越多, 市場占有率逐漸上升,技術含量也越來越高,部分產品還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在國際市場上有較好的銷路, 綠色包裝產業的市場在不斷擴大。然而,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綠色包裝產業還遠遠落后, 發展的速度也不夠快。
1、綠色包裝概念模糊
在許多人心目中,綠色包裝往往被片面地理解為包裝產品的綠化,錯誤地將使用易降解材料制成的包裝產品視為綠色包裝,而不問包裝產品的生產是否造成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也不問包裝產品在使用后是否能再利用。如將紙包裝一律視為綠色包裝,將塑料包裝則置于綠色包裝的對立面,甚至認為聚乙烯有毒,應全面實行以紙代塑等。其實應從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來考慮包裝對環境的影響。例如,對紙包裝回收處理不當就不符合綠色包裝的要求,而塑料包裝如果實現了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等處理就應該被提倡。塑料具有其他包裝材料無法替代的優點,全面禁止塑料會造成更大的污染。我國森林資源有限,造紙引起的污染問題也很難控制,所以全面實行以紙代塑既不現實,也不環保。
2、綠色包裝發展失衡
不同企業實行綠色包裝的時間不同步。最早實行綠色包裝的都是出口型企業,這類企業受國際市場的影響,對綠色包裝了解較早,迅速調整了企業在包裝上的戰略;而以國內市場為主的企業則對綠色包裝的反應較為遲緩,近幾年才開始涉足綠色包裝。其次,地區間的發展不平衡,經濟發達的地區綠色包裝發展迅速,而經濟較為落后的中部和西部地區綠色包裝未能得到足夠的重視和宣傳,發展緩慢。在對包裝廢棄物的處理上,各地政策和法律也不一致,造成包裝污染向經濟不發達地區轉移。
3、資金、技術投入不足
由于采用先進技術并受到企業生產規模的限制等原因,綠色包裝產品往往比傳統的包裝產品成本高,因此在與傳統包裝產品競爭時,不具備價格優勢。這直接導致了綠色包裝產品在市場競爭中的劣勢,嚴重影響了企業發展綠色包裝的信心。綠色包裝是以高科技為支撐的,我國由于對綠色包裝新技術的投入和研究不足,雖在部分產品上具有國際領先水平,但整體的技術水平仍然是落后的。我國在綠色包裝方面的人才奇缺,尤其是管理型人才的缺乏嚴重制約了綠色包裝的發展。
4、綠色包裝消費待開發
包裝業能否走上可持續發展的綠色包裝之路依賴于市場的調節和導向,而我國的綠色消費起步較晚,遠未成為人們的消費習慣。在全國各大中小城市和農村集鎮仍舊是白色難禁、綠色難興。目前國內綠色餐具年產量大約是60 億只,其中80%的產品出口,主要銷往日本、美國、新加坡等;另有20%的內銷面向鐵運和航運系統,在快餐業則很難推廣。由于出口供不應求,而國內市場需求+消費,嚴重不足,致使很多綠色包裝企業只關心國外市場,而忽視國內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