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對紙張的大量消費帶來了造紙業的高速發展,據統計,全球造紙行業生產與消費每年以2%—3%的速度增長,亞洲以8.5%增長,居各大洲之首,而我國造紙行業近10年來以18%的增幅列亞洲之首。
但是,在造紙業高速發展的背后,是污染嚴重、原材料匱乏、產品結構不合理等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問題。其中污染問題首當其沖。據國家環?偩治劭厮靖彼鹃L李新民介紹,2004年,國家統計的41個工業行業中,造紙行業廢水排放總量僅次于化工制造業,高居第二。造紙及紙制品工業每年產生廢水31.8億噸、排放COD(主要污染物化學需氧量)148.8萬噸,分別占全國工業廢水、COD總排放量的16.1%和33.0%。污染如此巨大,但造紙行業經濟貢獻率卻僅為2.2%。
如何讓造紙業走出一條污染少、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的新型工業化道路一直是業界關注的問題。在近日召開的中國紙業環保高層論壇上,環保和林業等方面的專家共同為中國紙業痼疾“會診”,提出通過清潔生產、節能降耗和“林紙一體化”等手段,突破造紙業“白紙黑水”困局。
痼疾木漿比重過低直接導致污染嚴重
專家認為原料中木漿比重過低是我國紙品質量低、企業規模小、建設分散、技術裝備水平低及污染嚴重等問題直接原因。
對比國外以木材為主要造紙原料的情況,我國“以草為主”的原料方針持續了很長時間。資料顯示:新中國成立后,許多人認為,用木材造紙是浪費資源,用草類原料才最符合中國國情。到1958年則形成了“以草為主”的原料方針,“草木之爭”被提高到政治路線之爭的高度。“以草為主”的原料方針一直持續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國家才明確了以木材為主的發展路線。但是,我國目前造紙業產品中仍有一半以上是以草漿為主制成的。
數據表明,國際化學木漿生產,噸漿耗水30噸以下、COD排放量30—50公斤;我國化學草漿生產,噸漿耗水高達200噸、COD排放量達350公斤左右。華頓綜合經濟研究所所長沈晗耀說,我國紙業污染源主要是草類制漿和漂白工程排放的廢液,特別是草漿黑液由于其含硅量大、黏度高、濾水性差,造成黑液提取率低,一般只有80%—85%;堿回收率低,一般只有65%—75%;而且硅含量高,難以回收這個世界性的難題至今無法解決。
“小造紙”過多導致企業規模偏低
我國造紙企業平均規模約1萬噸左右,與世界平均4萬噸的經濟規模相差甚遠。造紙業平均噸紙耗水約140立方米/噸,萬元造紙工業總產值新鮮用水量188立方米,水重復利用率平均只有46%,噸漿綜合能耗達1.5噸標煤,能源利用率一般的大中型企業僅30%左右。沈晗耀說,以稻麥草為主的草漿原料纖維短,強度低和有機雜質含量高等問題,無法適用于現代化造紙工業———大型高速紙機的要求,所以造成了工藝相對簡單、設備落后和環保設備缺乏的“小造紙”往往成為污染大戶。據調查,大多數中小紙廠排放污水,其COD指標一般都超出國家標準的3倍以上,僅河南300多家小造紙企業年廢水排放量就占到了全省工業廢水排放量的34.5%。
缺少原料導致造紙業用匯僅次于石油
原料缺口也是制約我國造紙業發展的重要問題。因為國內森林資源無法滿足需求,我國造紙業進口量逐年增加,特別是木漿和廢紙等纖維原料進口大。據統計,以木材為原料,每生產一噸銅版紙需要的木材消耗量為4—5立方米。李新民說,以木漿為例,2000—2004年全國木漿進口量以平均每年22%的幅度增長。2004年全國紙漿進口734萬噸,廢紙進口1230萬噸,造紙業用匯僅次于石油。不僅原材料如此,國民經濟大量需求高附加值的高檔紙和紙板,如銅版紙、涂布紙和高強紙板等,大部分由外資企業生產,同時又是進口紙品的主要內容,消耗大量外匯。據造紙產業結構規劃,2010年造紙工業原料中木漿的比例將從目前的6%%提高到20%,整整提高3倍。造紙業原料之憂逐步顯現,不但對生態環境壓力日益突出,而且由于大量依賴進口,必將造成“受制于人”的被動局面。
雖然我國造紙業有如此多的痼疾,但是,相關部門對造紙業的治理一刻也沒有停止過。國家環?偩钟嘘P負責人說,“去年,國家環保總局首次評出了八家環境友好企業,其中就有兩家優秀造紙企業———金東紙業和昆山鈔票紙廠,這說明黑水并不一定和白紙相伴而生,造紙企業也絕不是污染大戶的同義詞!苯Y合我國紙業的現狀和這兩家紙廠的管理情況,與會專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一些整治我國造紙業的對策———
會診“林漿紙一體化”
要解決造紙業的污染問題,必須從源頭上提高木漿原料比例,改善我國紙品質量。北京林業大學蒲俊文教授說,造林作為造紙的“第一車間”,“林漿紙一體化”是林業和紙業發展的必然要求,而建設速豐林工程是林業實現由采伐天然林為主向采伐人工林為主轉變的必然選擇。
但育林需要較長時間,我國人均土地面積小,我國造紙原料中木漿的比重不可能達到國外的水平,所以對于草漿造紙問題不能一刀切。蒲俊文說,蘆葦、竹子、紅麻等原料,都是很好的造紙原料,我國竹子儲量世界第一,資源極其豐富。用這些原料造紙,可生產多種高品質的紙張,可以解決堿回收等環保問題。況且,我國在利用草類原料制漿造紙方面積累了大量寶貴的經驗。所以除了大力發展“林漿紙一體化”外,還應該有選擇地合理利用某些草類原料。
適當控制企業規模
雖然造紙業是規模經濟,但盲目上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造紙和制漿企業必然加劇資源緊缺、毀林等問題。國家林業局林產工業規劃設計院林紙所副總工程師傅光華認為,目前國內紙漿企業經濟規模主要決定于木材價格。國家發改委建議新建化學漿廠規模在年產50萬噸以上,明顯高于國際平均水平。如果采取漿紙一體化模式,通過紙的利潤提升綜合利潤率;或通過基地林建設降低木材原料成本,那年產30萬噸左右的紙漿企業也能夠獲利,降低行業進入的資金門檻,有利于產業的合理布局。
擴大廢紙回收利用
廢紙作為造紙原料之一,既可減輕污染環保,又可減少森林砍伐,節省原生纖維資源,緩解原料緊張局面,經濟和社會效益十分顯著。在日本廢紙回收率已達78%,德國為83%,我國廢紙回收率只有30%;在美國廢紙回收類別高達50多種,我國只有簡單的書、報紙和紙板箱3類。
李新民說,除了回收率低、分類差,我國廢紙利用率僅為27%,與世界平均水平的43.7%相差甚遠,廢紙回收和利用空間巨大。因此,必須有組織、有指導地進行國內廢紙收集、分類和供應,設立專門廢紙回收機構,制定統一廢紙分類標準,分類回收和處理等。
增收出口稅限制國內木材出口
許多國家現在都采取增收出口稅的辦法限制木材出口,以保護本國森林資源。沈晗耀說,日本森林覆蓋率是我國的4倍,卻從我國進口大量木材。目前,我國市場木材供求矛盾尚未徹底解決,而世界各國對木材采伐、出口限制日見嚴格。因此國內有理由考慮采取更積極的措施———征稅木材產品出口稅,以保護我國森林資源,滿足國內木漿原料需求。
■鏈接
目前國內制漿大多是采用硫酸鹽法制漿,該法用于生產草漿,堿回收是一大問題。專家認為,加速研發和引進制漿造紙新技術是解決草漿污染問題的關鍵。比如加拿大的Alcell法乙醇制漿技術,德國的甲酸法制漿技術等,將制漿過程中產生的副產品綜合利用,不但能解決草漿的污染問題,出售副產品的獲利,還可抵消環保設備的運行費用。
■名詞解釋
“林漿紙一體化”循環發展是指在市場機制的促使下,將原來分離的林、漿、紙三個環節整合在一起,讓造紙企業負擔起造林的責任,自己解決木材原料問題,發展生態造紙,形成以紙養林、以林促紙的產業格局,促進造紙企業持續經營和造紙工業可持續發展。為了解決造紙業與森林資源稀缺的矛盾,發達國家很早就開始在造紙業推行“林漿紙一體化”的營運模式。早在二十年前,我國政府就開始倡導“林漿紙一體化”,但是真正付諸實踐的企業卻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