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選理由:華泰人均利稅連續10年創全國同行業第一,其上市公司華泰股份2004年每股收益名列全國同行業上市公司第一。同時,華泰集團即將成為一個水乳交融的華泰產業大平臺,其產業規劃令國外行業巨頭驚嘆。李建華在山東人的誠信、勤奮與現代化管理之間找到了最佳的結合點。
李建華:領先的奧秘
撰文、攝影/本刊記者 李祿
“李建華年”
11月18日,面對清河項目投產剪裁儀式上飄飛的彩花,李建華站在一旁若有所思。或許是欣慰,或許是回憶,2005年,對李建華來說,是具有特殊意義的一年。
3月份,上海證券報“領軍人物”專欄刊發了一篇文章《責任與生命相伴》,記述了李建華的一些事跡,這篇文章成為貫穿2005年的“李建華旋風”的開端。
山東省省長韓寓群看到了這篇報道后,動情地批示:“……記者所寫的報導,我看了很感動。李建華在許多方面是值得我學習的。”隨后,山東省委宣傳部、東營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相繼做出批示,要求充分挖掘、宣傳好李建華這個典型。隨后山東省主要媒體對李建華和華泰進行了深入采訪和報道,使李建華成為山東企業家的表率。
其實,李建華在當地早已是婦孺皆知。一進入廣饒縣的大王鎮,你就會發現,這里幾乎成為了華泰的天地:到處是華泰的生產基地、速生林場和生活小區。
根據李建華的設想,一個集生態造紙、印刷、熱電、水處理、物流、別墅區、商住區為一體的綠色生態園區將在2010年建成,屆時,年造紙產能將達到300萬噸。再加上配套的華泰興廣鐵路、織女河水庫和山東第一家依托企業建立的海關監管直通場站,一個水乳交融的華泰產業大平臺已經形神俱備。
世界最大的紙業巨頭斯道拉·恩索集團高級執行副總裁阿諾曾經這樣評價他看到的華泰產業規劃:“太壯觀了,李建華先生不僅是一位杰出的企業家,更是一位偉大的設計師!
目前,華泰與斯道拉·恩索的合資企業已經破土動工,同時40萬噸新聞紙項目也在建設中,達產后,將占全國產量的1/3,成為亞洲最大的新聞紙生產基地。
“鏡子”中的李建華
李建華1976年被選派到大王鎮造紙廠擔任車間主任。當時他剛從黃土地中走出來,家境困難,十分珍惜這個工作崗位。這種對機遇的珍惜和感恩一直伴隨著李建華,直到如今他成了“大腕”,也沒有改變本色。
1983年,他出任造紙廠廠長。據李建華回憶,當時的想法就是“拼上、豁上”,沒白沒黑地干。李建華保持著一項令人難以置信的記錄——參加工作的29年里,他每天堅持6點鐘以前進入公司。前些年,李建華的家安在大王西村,離企業有5里多路,他必須在5點鐘之前起床。風雨雷電,酷暑寒冬,一輛舊自行車伴隨他匆匆趕路。
李建華為何要如此勞苦?他解釋,一是企業在發展,每年都有投資項目,確實需要加班加點;二是企業有點名氣了,業務量大了,客戶多了,考察的人多了,正常上班前需要安排好很多事情。但更重要的是要訓練自己和隊伍的拼搏精神。他說:“華泰人不僅要有一身正氣,還要有鋼鐵意志。”
華泰集團發展的是一種“鏡子文化”。李建華認為,要解決人的問題,第一要以情感人,第二要有制度保證。在制度規范約束的前提下,李建華堅持用無聲的行動凝聚職工的思想,要讓別人辦到,自己先辦到。
據華泰的一些老職工回憶,29年中,李建華沒有星期天、節假日、病休日,病了打針都是在辦公室,邊打針邊工作;他不吸煙、不喝酒、不喝茶,除非有客戶,從不到宴會上就餐;需要陪客人,則以水代酒。公司有自己的賓館,他去吃飯、午休也沒人會說什么。但他堅持同職工一起排隊買飯,晚上加班晚了,就到食堂吃點東西,自己刷卡。和他熟悉的職工對他說:“這么大公司的老總加班吃點最簡單的飯還拿錢,人家聽說了笑話。”而他卻說:“家財萬貫,還不是一日三餐?上行下效,凡事就得帶好頭!
還有一個廣為人知的故事:2000年9月28日,華泰股份上市后的第二天,李建華帶領幾名副總從上;貋恚窘涀筒⿻r已是晚上9點多了,一名副總提議找家好點的酒店吃頓晚飯,順便慶祝一下,可李建華堅決不同意,最后還是在一個小飯店隨便吃了頓飯,用面條碗“碰碗慶賀”,一共花了42元。
領先的奧秘
李建華為迎接國際巨頭的挑戰,制定了十大思路,其中排名第一的是誠信。
李建華說,孔子早在2500多年前就強調的三個字:“謹而信”、“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睋绹霭娴摹栋偃f富翁的智慧》一書介紹對1300家企業的調查,其成功的秘訣首要的一條就是誠信。誠信,一向是李建華做人做事的根本原則。這些年來到華泰參觀考察的人都是一批接一批,有的是來學經驗的,有的是來討技術的,李建華都是以誠相待,敞開車間,任其考察,從而帶動了許多兄弟同行的發展,也得到了他們的尊重和信賴,加強了企業之間的友誼。
華泰一開始開發南方市場的時候,因為沒有考慮當地氣候、濕度等因素,客戶反映紙受潮變形,有些出現“荷葉邊”,盡管客戶沒有要求,但李建華決定立即重新修改工藝,采用覆膜包裝,生產出適應當地氣候的新產品,并為客戶全部給予更換。還有,1995年正是涂布箱板紙面市初期,有一批試機紙質量不太好,濰坊一客戶卻急著要購買,李建華堅定地說寧肯損失20萬,也不能賣這樣的紙,并當著客戶的面將紙鋸爛,客戶當即表示說:“就是等再長的時間,也要用華泰的紙!”
李建華一直堅信做企業要“不求最大,但求最好”。他說,紙業市場競爭如今已是“山雨欲來風滿樓”,公司也是在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地向前發展。如果說成功,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歸結于“不求最大,但求最好”的發展指導思想。正如華泰股份的規模不是行業內最大的,但經濟效益卻是同行業最好的。作為中國新聞紙行業的龍頭,華泰股份以其新聞紙產品30%多的毛利率傲視群雄。公司比同行業高很多的毛利率水平是規模、生產設備、原材料、費用控制等多方面作用的結果,綜合體現公司極高的管理水平。比如在環保治污、原料建設、技術改造和創新等各方面,華泰股份均領先一步,這才是保持公司持續、穩定、快速發展的關鍵。
“造紙大王”的企業發展觀
造紙行業內都知道,華泰領先的經濟指標都是非!坝病、難”的指標。2004年,華泰實現銷售收入51億元,稅利7.5億元,規模不是第一,但人均利稅連續10年創全國同行業第一,其上市公司華泰股份2004年每股收益名列全國同行業上市公司第一。
這就是李建華的企業發展觀:先做強再做大。他認為,如果企業不考慮自己的實力,到處收購、聯合,搞背包袱式的低成本擴張,必定要失敗。近年來,已有30多家企業要華泰去收購、兼并或重組,華泰都沒有接受,堅持“先做強再做大”的科學決策。靠麥草原料起家的山東紙業,正面臨著污染處理、水資源和原料短缺的嚴重桎梏。李建華按照國家產業政策,從“九五”開始積極建設綠色生態紙業,在做強做大造紙主業的同時,向造紙上下游的發展生態循環產業鍵。李建華說:“產量是錢,環保是命,我們不能要錢不要命!痹趶氐捉鉀Q污染治理的同時,華泰積極實施林漿紙一體化工程,利用東營豐富的土地資源優勢,從1999年開始建設了60萬畝造紙林和70萬畝蘆葦基地,并利用處理后的造紙廢水灌溉蘆葦和速生林,從而建立了一種循環經濟模式。
在產業鏈運作中,華泰向上游發展了林業、化工、熱電,向下游延伸到印刷、包裝等產業。在這條產業鏈里,各環節之間產生了良好的協同效應。這種協同表現在原料或產品可使用共同的供應、銷售渠道,企業內可分攤間接費用,分享共同的經驗曲線、管理人才與專業技能等,從而形成了造紙、化工、印刷、熱電、林業等各產業的頭尾相接、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的良好格局。持久發展的創新力是企業發展的源泉。創新力就是一種創造力,就是創造一切有利的條件和機會,使企業得以生存并實現可持續發展。李建華認為,加入WTO后,中國市場面對的是全球化競爭,中國企業和國際巨頭的競爭就好比龜兔賽跑。兔子不肯睡覺,烏龜就要做兩件事:一是利用賽跑環境,創造一個適合自己的跑道;二是向兔子學習,培養兔子的基因。
李建華的追求是什么?李建華說,華泰在剛開始創業的時候,目的就是讓職工們能吃上飯,有衣服穿,能過上好一點的日子。隨著企業的發展壯大,吃穿已經不是問題,但李建華仍然在思考著一個看似很簡單的問題——我們為什么辦企業?華泰最后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企業?
李建華有著很獨特的目標,這就是華泰要培養出最好的人品,進而生產出最優質的產品,塑造出最具誠信度的企業品質,成為一個負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的企業。
述評
造紙業:熱鬧非凡的傳統優勢行業
造紙業是山東的優勢產業。根據2005年9月公布的“中國工業企業1000大”排名中,紙業前5名,有4家山東企業;據2004年的數據,山東省機制紙及紙板產量和經濟效益已連續10年列全國各省市同行業首位。2005年山東造紙業將繼續領先。
目前,山東造紙業已經有晨鳴、華泰、博匯三家A股上市公司。2005年10月,晨鳴和華泰兩個中國紙業巨頭幾乎不約而同地分別發行6億、8億短期債,以解決擴張過程中帶來的流動資金壓力。有人評論,這將開啟中國紙業整合的大幕。在2005年,晨鳴紙業以7.4億元收購了*ST吉紙的主業資產。目前晨鳴在東北地區已經有了吉林晨鳴、延邊晨鳴和海拉爾晨鳴,至此,“晨鳴在東北的布局已經初步完成”。晨鳴從1996年租賃經營山東齊河板紙廠開始,1997年收購湖北漢陽造紙廠,組建武漢晨鳴,并控股盤活了襄攀晨鳴、赤壁晨鳴、乾能熱電等多家企業;然后相繼控股海拉爾造紙廠、上海晨鳴、江西晨鳴等。目前,其擴張步伐并沒有止步。
華泰11月份40萬噸高級彩色膠印新聞紙生產線達產,該項目為可轉債募集資金投入項目,總投資約為19.29億元人民幣,建設規模為全球排名第二,至此其新聞紙總產能達80萬噸,占到全國新聞紙市場三分之一份額,勇奪亞洲第一位置。
另外的兩家民營造紙巨頭則在財富方面向世人展示了非凡實力。太陽紙業和華金紙業的老板李洪信和邢東尚分別以20億元和6億元的身家,入選胡潤富豪榜。
為什么山東的造紙業具有如此大的優勢?專家分析主要原因為:造紙業是山東的傳統優勢行業。在“以草為主”的原料政策引導下,20世紀90年代,我國有造紙企業1萬多家,其中90%以上是一萬噸、甚至幾千噸的小廠,山東由于原料豐盛,幾乎每個縣、甚至有條件的鎮都上了造紙廠,造成造紙廠遍地開花,培育了一批有實力的企業家。20世紀90年代后期,國家開始整治造紙工業的污染問題,關閉了大量萬噸以下的小廠,這給山東造紙業整合提供了機遇,造就了一批上規模的造紙企業。
專家分析,將來造紙業的趨勢是“兩個結合”:與育林結合、與資本結合。由于山東緯度較高,在育林方面并不具有優勢,目前,華南和西南已經布局了一些造紙基地;資本方面,包括國內民營資本和國際造紙巨頭在內的資本已經大量進入利潤率可觀的造紙業,未來幾年的造紙行業將是熱鬧非凡。(李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