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紙工業是一個與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文明建設息息相關的重要產業。在經濟發達國家,紙及紙板消費量增長速度往往與其GDP增速同步,造紙也成為國際上公認為“永不衰竭”的工業。
我國紙及紙板消費量1990-1999年年均遞增率為10.4%,最近幾年則一直保持每年8%左右的速度增長,現在已經是世界上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紙品消費國。各類紙和紙制品的消費量占世界紙消費總量的14%以上,但人均紙業消費量還處于較低水平。2004年人均紙消費量為42公斤,與世界平均水平56公斤還有距離,而發達國家中美國、日本、加拿大、芬蘭等國的消費水平大致是我國的8至10倍。
由于巨大的消費潛力,整個造紙行業增長迅速。2004年全行業紙及紙板生產量為4950萬噸,較上年4300萬噸增長15.1%;消費量為5439萬噸,較上年的4806萬噸增長13.2%。2005年1-4月份,機制紙及紙板累計生產1525萬噸,同比增長18.2%,新聞紙生產108.5萬噸,同比增長21.3%,繼續保持兩位數的增長。據預測,2005年,我國紙及紙板的消費總量將達5800萬噸,2010年將超過7000萬噸,而目前的產能與需求還存在較大缺口。
因此,可以認為造紙業在較長時間內無論生產還是消費均將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行業景氣將保持平穩,周期性特征不明顯。預計在未來幾年,我國造紙業增長速度仍將與GDP的增長速度同步,其增幅約在10%左右。
現代造紙工業兼具基礎原材料和消費品行業的雙重特點,它是技術、資金、資源、能源密集型,規模效益顯著的基礎原料工業,產品總量中近80%以上作為生產資料用于新聞、出版、印刷、商品包裝和其他工業領域;也有近20%產品用于人們直接消費。隨著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和提高,新聞紙、生活用紙、包裝紙等紙品的需求量將繼續快速增長。
因為造紙工業涉及林業、農業、機械制造、化工、熱電、交通運輸、環保等多個產業,產業鏈長,對上下游產業的經濟有一定拉動作用。雖然受能源、原料、運輸費用等價格持續高位的影響,但我國造紙業仍然存在著巨大的消費缺口。在目前國內加工制造業生產能力普遍過剩的現階段,造紙業是為數不多的需求量不斷增長且供不應求的行業之一。這使得造紙成為周期性并不明顯的基礎原材料行業。
當然,行業平穩增長,并不代表企業都能平穩增長。
原因之一,紙業是我國污染物排放嚴重的產業。有人稱,我國的造紙業是“制造出白紙卻染黑了河水!睅资陙,我國為紙業龐大的生產力付出了高昂的生態代價。南京林業大學李忠正教授指出,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國有造紙企業1萬多家,其中90%是年產1萬噸,甚至是幾千噸的小廠。這是中國"以草為主"原料政策的直接產物,也是造成紙業污染難以治理的重要根源。據了解中國紙業的主要污染源是草類制漿和漂白工程中排放的廢液,特別是以草類為原料在制漿過程中產生的草漿黑液污染性最強,如今草漿黑液已成為污染環境的“首犯”。然而目前業內公認,草漿黑液的處理技術在世界范圍內還未完全解決,特別是中小規模的造紙企業在這方面更有欠缺?梢哉f,以草漿為原料的中小造紙廠,生產即代表污染。
據2002年中國環境年報公布的數據表明,我國紙業的排水量為35.3億立方米,占全國工業總排水量的18.2%;COD(主要污染物化學需氧量)排放量287.7萬噸,占全國總排放量的40.8%。達標排放污水僅占造紙排水總量的53.8%,即還有相當一部分企業甚至沒有排污處理。專家認為,草漿紙就是我國造紙污染的罪魁禍首。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后期,中國開始整治造紙工業的污染總量,關閉了大量噸以下的小廠,2003年,造紙企業數已降到3500多家,平均規模僅為1.2萬噸。從原料結構來看,2003年木漿(含進口)占21%,廢紙漿占30%,而非木漿僅占了49%。這些使用草漿的紙廠主要分布在我國華北、華東、華南等平原地區,由于林木缺乏,使用草漿幾乎成為了唯一選擇,而污水對環境的損害也幾乎成為了這種選擇的唯一結果。
原因之二,原材料供求的矛盾正在成為制約我國造紙工業發展的瓶頸。2004年,經國務院批準,國家發改委頒布了《全國林紙一體化工程建設“十五”及2010年專項規劃》,這表明,我國造紙工業正在進入以原材料結構調整為核心的關鍵時期。但是,中國大約有17.48億公頃的森林,僅僅相當于全世界森林面積的5%,人均占有森林資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既要保護自然資源,還要提供大量木材、板材等原材料,用這樣稀缺的資源支撐造紙業顯然是不現實的。
那么,大量的木材從哪里來?
中國制漿與造紙研究院院長曹振雷說,其實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中,政府便號召企業推行林漿紙一體化這個模式,但幾十年過去了,到2003年底,中國已經種植速生豐產林面積不到300萬畝,僅占整個速生林規劃面積的1.4%,并且,許多企業種植的速生林僅僅作為觀賞林,真正用于造紙的幾乎微乎其微。
為何如此?曹振雷分析認為,目前中國林業資源管理政策,主要是以保護森林資源、發揮森林的生態效益為基礎,并未考慮速生豐產林,而且,林木資產的處置權和采伐權仍由國家嚴格控制,企業只是形式上擁有林木,并不能將其納入真正市場化的循環經濟鏈中,加之,企業速生豐產林基地建設涉及多個政府管理部門,由于各部門之間管理職能分割,難以發揮對造紙企業的宏觀調控職能。
我國造紙原料中,廢紙占44%左右。若依靠進口,我國得花大量外匯,目前造紙原料進口用匯居全國第二位,2004年全國紙漿進口734萬噸,廢紙進口1230萬噸,我國造紙業用匯高達80多億美元,僅次于石油。據專家估計,2005年我國廢紙的年進口量將達到1200萬噸。目前全世界可供出口的廢紙總量約為2500萬噸,我國廢紙進口量已占1/3。若今后數年,國內對進口廢紙的需求量繼續大幅上升,一旦世界廢紙價格暴漲或世界發生突發事件影響廢紙的正常運輸,對中國造紙工業的影響將十分嚴重。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近年來,全球平均每年森林面積減少940萬公頃,隨著世界原始森林數量的減少,木材產量將不斷下降,各出口國的木漿出口量不可能大幅增加,而且還有可能下降。因此,我國造紙業面臨的問題嚴峻,靠世界供應木漿來發展中國造紙業是不可能的。林業專家、國際木材原料學院院士、南京林業大學教授李忠正認為,目前國際上商品木漿大約在3000萬噸左右,我國進口木漿已達700多萬噸,占總量的近四分之一,進口量躍居世界第一位。然而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國際上商品木漿不可能有較大地增長。如果我國造紙業實現以草漿為主向木漿為主造紙轉型的話,就是把世界上所有的商品漿拿來都不夠。顯然,長期依賴進口來解決我國造紙業原料嚴重短缺是不現實的想法。
原因之三,企業規模結構不合理、產品結構不合理、水資源短缺。全國造紙企業約有3500多家,企業平均規模年產約1.2萬t,與世界造紙企業平均年產4萬t規模相差甚大;目前我國紙及紙板產品品種約600多種,僅為發達國家可生產紙種的一半;漿紙在制作時還要消耗大量的水資源,由于目前中國紙業正在向部分地區集中,逐步形成產業集群的格局,這就易形成水資源短缺的問題,特別是在缺水的北方地區。例如我省,年銷售收入過3億元的造紙行業大集團就有11個,造紙工業用水約占全省的47%。
濱州市濱北一帶全屬1127年以前黃河沖積形成的古代黃河三角洲范疇,主要由鹽堿地組成,市委、市政府堅持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經過反復調研和科學論證,提出了在黃河以北至渤海灣南岸的沾化、無棣、陽信、濱城四縣區,總面積為5932平方公里的范圍內,建設黃河三角洲沿海生態科技產業開發帶(簡稱“北帶”)的宏偉構想,成立了北帶建設指揮部,由市委書記孫德漢任總指揮,市長安世銀任常務副總指揮,下設13個職能部門,于2003年12月6日在海港召開了沿海生態開發帶暨防潮壩開工動員大會,吹響了濱北鹽堿地生態恢復與產業帶開發的號角,也為濱州造紙業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一.環境污染有望徹底根治,實現污水零排放。北部濱海133萬畝鹽堿荒地,是一片幾經開墾、幾經棄種的后備土地資源。利用潮上帶重鹽堿地,種植蘆葦、蘆竹等耐鹽堿植物,可以吸收造紙污水,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十分顯著。大面積的蘆葦濕地能有效存蓄自然降水,改良鹽堿荒地,為野生動物和遷徙鳥類等提供棲息地和豐富的食物資源,生產緊缺的造紙、手編原料。通過蘆葦濕地把上游被污染的河水引到蘆葦濕地進行處理,發揮蘆葦濕地對污染物的降解作用,有效去除水中的污染物,大大減少陸地污染物的入海量。據南京大學博導、教授左玉輝介紹,從科學的角度來講,造紙廢水與其它工業廢水不同,它不含重金屬,而有機質和化學耗氧量(COD)高,它的暗褐色是由于木素裂解所致,并不含有害成分。而蘆葦抗逆性強,具有良好的凈化活力和很強的耐污、耐堿性;由于它是挺水植物,可與多種微生物共生,促進凈化作用;它可吸附多種有機和無機物質,提高凈化效果;它有很強的水分蒸散能力,對減少污水總量十分必要。因此,造紙廢水不僅沒有對蘆葦造成傷害,反而由于富含有機質促進了蘆葦生長。沾化縣通過“造紙—污水—蘆葦濕地—造紙原料”循環模式建設的5000畝蘆葦濕地長勢良好,引來了40多種野生鳥類動物,原來荒涼的鹽堿灘變成了生機盎然的綠地。
二.蘆葦種植有望突破原料瓶頸,實現自給自足。蘆葦也是造紙的主要原料,造紙污水建設的鹽堿地人工蘆葦濕地,二年生干蘆葦達0.7噸/畝,三年生達1.0噸/畝。沾化縣齊明紙業有限公司是一家以麥草為原料生產瓦楞紙的企業,該企業通過大量的實地考察和分析論證,選用了實際可行、經濟實用的濕地處理工藝,確定了“造紙廢水經預處理后再進行蘆葦濕地處理,改良鹽堿地,創建生態示范園”的試驗模式。該公司于1999年春天租賃了1500畝的鹽堿荒地,開始用造紙廢水灌溉壓堿,之后又栽植了蘆葦根,當年試種的蘆葦長勢喜人,覆蓋率達到了50%以上;2000年,蘆葦覆蓋率達到了60%以上;2001年,蘆葦覆蓋率達到了80%。2001年后,齊明紙業又擴建了蘆葦濕地,到現在,蘆葦濕地已擴展到了2000余畝,蘆葦平均畝產達到了1000公斤以上。昔日的鹽堿灘已變成了蘆葦蕩,白花花的鹽堿地已變成了綠洲,50%的原料自供。
三.水電、土地資源豐富,地理位置優越。濱州市瀕臨渤海,地處黃河三角洲腹地,是環渤海經濟圈的重要一環,也是“海上山東”建設的主戰場。全市版圖面積9600平方公里,擁有海岸線240公里,灘涂面積150萬畝,負10米淺海300萬畝,長期以來,北部沿海區域由于資金投入不足,保障能力不強,特別是海潮侵襲和鹽漬化的影響,100多萬畝灘涂不能開發,255萬畝土地未被利用,地理位置優越,土地資源豐富。濱州市委、市政府堅持“北帶開發,水利先行”的戰略原則,加大投入,科學開發、利用有限的水資源,積極引用黃河水,充分引蓄過境客水,合理開發利用洪水,加大河道治污、生態環境保護力度。目前,已建設簸箕李、小開河、韓墩三大引黃灌區,平均年引水量為13.17億立方。蓄水能力已達到3.6億方,規劃到2007年新建攔河蓄水閘9座,攔河擋潮蓄水閘11座,一次攔蓄水量1.092億m3,水資源充裕。
2004年以來,濱州北帶蘆葦濕地建設力度進一步加大,一期規劃建設30萬畝,沾化海防辦事處、齊明紙業等近10萬畝濕地蘆葦長勢良好,沾化縣東線、西線引水及無棣柳堡洼、蔡家洼等20萬畝蘆葦濕地正在建設中。投資2.5億元的海韻紙業集團10萬噸漂白蘆葦漿以及齊明紙業5萬噸瓦楞紙等幾個大型造紙項目相繼投產。2005年4月,淄博北金集團投資8億元建設的33萬噸紙業項目北進沾化;7月19日,山東照東方紙業集團有限公司與無棣縣政府30萬噸制漿、抄紙項目合作洽談;7月31日,香港天億控股有限公司年產40萬噸漿、200萬噸紙項目落戶無棣。利用蘆葦濕地生態治污,生產蘆葦造紙原料,通過“造紙-污水-蘆葦濕地-造紙原料”模式發展循環經濟,有望開創濱州綠色紙業新未來。
作者: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