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歲的陳子國沒有料到,祖輩傳下來的造紙術,現在成了他致富的門道,每年造紙可收入l萬多元,且還要不時接待前來參觀的游客。
有關部門在作思林電站移民調查時,驚奇地發現在文家店鎮烏江邊,古法造紙還有著頑強的生命力,并是當地群眾重要的經濟支柱。
思南縣文家店鎮地處烏江邊,兩岸竹林密布,溪流潺潺。擁有豐富的造紙資源。每年春天,當地農戶將嫩竹砍來,浸泡在石灰水池中,預備作造紙的原料。4個月后,嫩竹已被石灰水浸爛,就可用造紙了。自此一年四季,只要有空閑,群眾就從石灰池中取出一部分竹筋,放在石碾子里碾粹,再投在拌有構樹葉的水池中,蕩成紙漿造紙。這樣造紙法,原始古老而簡單,據傳是蔡倫所傳,所以每家都供奉有蔡倫像。
烏江邊的這些造紙群眾,一般利用農閑時間造紙,因而農活造紙兩不誤。平常的一個家庭,僅造紙就可增加收入l萬余元,造紙已成為他們的最主要的收入。據該鎮有關負責同志介紹,現在全鎮造紙的群眾有近百戶,產品除供應本地市場外,還定期有石阡、鳳岡、余慶等地的販子上門收購,每年可創產值100余萬元。
文客店鎮烏江邊的古法造紙,既是當地群眾的致富門路。也成了烏江農家旅游的一個品牌,經常有參加農家游的客人前來參觀。由于烏江思林電站的修建,大多數造紙作坊和房舍要被電站蓄水后淹沒,但當地政府和移民部門已提出,把造紙列入移民規劃中去,保證當地群眾在搬遷后仍能繼續傳承這一古老的技術,并作為未來庫區旅游的一個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