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個關于教材循環使用的話題引起公眾的關注。有人算過一筆賬,我國目前在校生約為2.2億,按每人每學年15本教科書計,課本總需求量達30億冊。30億冊書需55萬噸紙,而造55萬噸紙又要砍1100萬棵大樹。又假設每本書15元錢,一年就是450億。然而,以驚人代價印出來的教科書卻是十足的“短命鬼”。一學期過后,這些教科書和輔導材料對學生和家長便成了棄之可惜、留之無用的“雞肋”。不是塞滿書柜,就是干脆當作廢品賣掉。如此年復一年,造成巨大浪費,至于森林木材的巨量消耗以及造紙對環境、水源的破壞更是難以估計。
以上的關注,重點是節約,如果教科書可一屆屆循環使用,不僅可大大減少城鄉家庭在課本上的花費,更可大大節約極為寶貴的木材資源和水資源,大大減少對環境的破壞,這一切都符合建設節約型社會的理念。
教科書循環使用,節約固然重要,但一個更重要的問題,即如何循環使用的問題幾乎所有的議論都未涉及,確切說都只是把它當作將課本從高年級學生傳到低年級學生的再使用問題,是一本教材用一次還是用兩次三次或更多次的問題,所以圍繞教材循環使用的可能性,自然要關注教材的紙張質量能否經得起重復使用;圍繞循環使用的障礙,最大的問題是如何打破出版、印刷、發行等部門因教材而結成的利益同盟的問題等,這就完全沒有觸及教材循環使用的核心價值:讓學生擺脫對教科書的依賴,從而在課本之外發展全面教育機會的價值。與循環使用教材帶來的資源的節約價值相比,不讓教材成為學生尤其是中小學生的學習的中心才是更重要的。
多年來,我們一直在批評應試教育扼殺學生的創造性、想像力、多樣的能力發展和全面素質的培育,而應試的核心內容正是教科書的條條杠杠和微言大義。學生課上學教材,課后作業抄教材,大考小考背教材,教材粘在手上,不僅粘去了幾乎全部的學習時間,也粘去了幾乎全部的學習興趣,學生沒有時間讀其他的書,沒有精力發展別樣的興趣,談何素質教育?
要破應試教育的枷鎖,首先要破教材的粘。教材循環使用,看似意在節約,其實更在切斷學生對教材的依賴。在一些歐美國家,教材只在課堂上用,一放學就將教材留在學校,不讓學生帶回家,這才是循環使用教材制度中的核心環節。學生沒有教材好粘,又要完成教學的必要要求,自然會更努力更積極也更自覺地去讀教材外的書,去參與各種興趣活動,以豐富知識,發展能力。沒有了教材的束縛,學生也更容易發揮主動性和想像力,學習自然容易富有生氣,素質教育自然得以活潑地開展。 (于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