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不辭其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其土,故能成其高。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是云南51個國家級貧困縣之一,正是這里孕育了中國土生土長的第一家林紙一體化企業、云南省制漿造紙的龍頭---云景林紙公司。云景林紙總投資19.6億元,1995年動工興建,1998年單機試車,2000年正式投產。云景人以"團結、守信、效能、奉獻"為團隊精神,志在"中國環保紙業先鋒"。
生產高度自動化
占地800畝的云景林紙公司紙漿廠,坐落在景谷縣城邊緣,廠區綠化率在90%以上。進入廠區,樹上雀鳥嘰嘰喳喳,行道樹叢蝴蝶飛舞,整座工廠就像花園一樣。采訪時適逢星期天,辦公區闃無一人,但紙漿生產區、熱電廠、化工廠、污水處理廠等,照樣運轉不停。生產公告欄上清楚地寫著:當日紙漿生產量347噸,當月生產量9500噸,2005年計劃生產量11萬噸。
云景的生產線,從木料投入,到成形打包,紙漿產品實行全自動化流水生產,由高度自動化的DCS集中控制系統實行系統控制。在引進芬蘭、美國、加拿大等國先進系統設備中,有卡米爾連續蒸煮器、無氣真空洗漿機、密閉式篩選系統氧脫木素、四段漂白機等。特別是采用低固形物蒸煮工藝,國內獨一無二的四段無元素氯漂白等獨特制漿工藝,使生產的紙漿白度高、潔凈度高、質量好。經ISO9000確認,云景林紙生產的紙漿,是制作生活用紙、食品工業包裝用紙、各類高檔用紙的上好原料,屬綠色環保產品。
云景林紙公司工會主席李學鴻帶著參觀時,滔滔不絕介紹說:每噸紙漿需要4.8立方米~5立方米思茅松,計算下來,一年需消耗木材55萬立方米。我國每立方米造紙木材為260元左右,比國外平均價格高出80元。紙漿生產所用燒堿,由景谷鹽礦提供,所用木料由景谷本地提供,所以減少了外運環節,降低了紙漿生產成本。在紙漿生產線流水作業時,化工廠從廢水"黑液"中回收燒堿,堿回收率達93%,日提取燒堿量為220噸,噸漿綜合能耗0.93噸標煤,噸漿耗水量控制在96立方米以內,達到國內同行業先進水平。熱電廠鍋爐煙氣除塵系統除塵率達98%,堿爐電除塵系統除塵率達99.5%以上,各項污染排放通過了國家環?偩纸M織的環保竣工驗收。化工廠提取燒堿用過的熱蒸汽,返送到熱電廠進行發電,熱電廠又將電力源源不斷送交生產車間、化工廠、污水處理廠。如此循環,不僅廢氣廢水得到回收利用,而且初步實現了廠區能源循環利用。廢水廠每日處理廢水1.8萬立方米,最終排放到威遠江的少量廢水,達到了國家環保標準,不影響下游魚類生長,也不影響人畜從威遠江下游直接用水。
逆水行舟做大企業
對于景谷這個閉塞的深山溝來說,云景林紙是一只從天而降的"鳳凰"。正像任何新生事物的成長都不可能一帆風順一樣,云景林紙也勢必需要經過"鳳凰涅"般的磨難歷程。云景林紙在景谷定點建設紙漿生產基地,是要將景谷以及全思茅市的社會、地理、自然、氣候資源轉換出來的森林資源,經過初級開發加工為紙漿產品后,運往全國各地。因此,云景林紙要想發展,無論如何離不開發達交通條件的支持。但是,景谷地處無量山向南延伸的高山峽谷之中,西有瀾滄江峽谷,中有威遠江峽谷,東有把邊江峽谷,水路不通船只,陸路沒有鐵道,公路交通條件又相當落后。景谷人要把紙漿產品運到昆明,開汽車需走三四天時間,"豆腐也會弄成肉價錢"--付出的運輸成本使人望而生畏。2002年,景谷至普洱的山區三級公路通車,汽車速度每小時提高了20多公里。2003年底,昆明至西雙版納的高速公路通車至距普洱30公里的磨黑鎮。這就是說,云景林紙產品運送全國各地才具備了基本的交通條件。
速生豐產林基地的開發建設,攢足了云景林紙的發展后勁。云景林紙公司不僅擁有年產10多萬噸的紙漿廠,而且還有100萬畝的原料林基地。景谷縣屬低緯度高海拔地帶,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北回歸線橫穿縣境中部,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是我國少有的林木速生高產地區。自1998年云南省政府決定由景谷縣劃出100萬畝林基地交由云景林紙經營以來,公司投入資金1.6億元,苦心孤詣地開拓種植思茅松53萬畝,公司+農戶+基地種植桉樹8萬畝。
云景林紙把企業的競爭視為"人才和智慧的競爭",提出"以人為本,尊重人、關心人、發展人"的人才興企理念。公司實施"引進院校人才和注重崗位鍛煉成才"的"兩條腿"走路方針,首先從業務能力和管理技巧等方面,對干部隊伍提出嚴格要求,通過公開、透明、競爭辦法對干部實行末位淘汰。其次,加強對員工進行素質教育、文化補習和專業技術培訓,大力開展"崗位練兵",增強員工責任心和實際操作能力。經過連續8年不斷努力,在員工隊伍不斷擴大同時,終于使98%的員工達到中專以上文化水平,平均年齡只有27歲,反映和展示了云景林紙未來的希望。
搭上林紙循環經濟快車
2005年6月16日,云南省在與景谷相鄰的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召開"加快林業生態建設,發展林紙循環經濟"現場辦公會,省長徐榮凱強調要從云南的實際出發,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發展林紙循環經濟,堅定不移地走林紙一體化道路,加快山區群眾脫貧致富步伐,促進全省經濟社會可持續協調發展。徐省長的講話,給云景林紙帶來了新的助力。
首先,云景林紙明確提出發展遠景規劃,并積極組織實施。提出堅決走好"以企業為主體實踐,輔之以必要國家政策"的林紙一體化道路,在爭取盡快落實100萬畝林基地的基礎上,早日實現配套建設400萬畝林基地,實現年生產30萬噸全漂白思茅松硫酸鹽木紙漿,50萬噸涂布白卡紙的宏偉目標。
其次,云景人大力開展規模經營。他們抽調骨干,對云豐造紙廠等一些生產規模小、經濟效益差、環境污染嚴重超標的企業,進行收購,加以革新改造。對景谷煤礦、回煌煤礦等一些資不抵債、安全問題突出、生產無法繼續維持的小型煤礦,進行并購,按照標準化生產要求,投資加以重點改造,以便緩解云景林紙燃料緊張的狀況。在做好林紙一體化工作的同時,還對發展竹漿紙一體化產業項目進行可行性研究,以適應國家及云南省產業發展規劃要求,合理利用西南地區木竹資源,發展竹漿產業,不斷培植新的經濟增長點。
第三,加強營銷工作力度,使產品優質優價。2005年7月8日,云景林紙以"合作、交流、雙贏"為主題,在景谷首次召開經銷商會議。上海凱琳、南昌福德、四川北亞瑞松紙張紙漿、廣西柳州嘉宇紙張紙漿、廣東東莞華發紙張、河南景林貿易、浙江嘉興東輕科技貿易、貴州惠水惠豐紙業、昆明睡美人紙業等9家公司出席會議,使云景林紙產品首次得到國內眾多知名企業認可。
云景林紙人的戰略目光、堅定信心、宏觀決策和微觀落實,的確讓人耳目一新。他們是景谷飛出的一只紙業"金鳳凰"。亞洲開發銀行考察云景林紙后提供評估報告認為:云景林紙不僅對當地經濟產生了長期的積極影響,而且從技術方面可以作為中國紙漿生產行業的一個典范和未來的一種發展模式。"公司+農戶+基地"帶動農民脫貧致富的發展模式現已為4.5萬戶農民提供了從事林業、種植、管理、采伐等兼職的就業崗位。在過去的10年里,云景林紙的發展,使景谷縣GDP增長了3倍,全縣貧困人口由41%下降到30%。2004年,云景林紙實際生產紙漿101,731噸,首次突破10萬噸大關,使云景林紙真正成為10萬噸級紙漿廠,為做大做強企業邁出堅實的一步。但是,建廠以來累計實現利潤卻仍為一個不小的負數:-2805萬元。就是在這個不小的虧損負數中,包含著云景林紙巨大的成功,即比2003年減虧1億多元。2005年上半年,生產紙漿50,024噸,實現利潤339萬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又增加1464萬元。于是,云景林紙找到了"飛出景谷"的路徑,看到了摘掉虧損帽子、實現整體盈利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