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格林紙集團監審部周蔭華部長在最近的庫存物資清理中“義憤”難平——8年前采購的一批電機配件,再用200年也用不完。9月17日,他用另一組數據向記者證明這個企業執行“效能監察”的顯著意義:7年前,噸紙售價高達8000多元,企業嚴重虧損;而今噸紙售價下滑到了5000多元,公司反而連續幾年利潤過億元!安桓惚O督,再多的效益也會流失!”周蔭華如是說。
隨著監督的“觸角”延伸到經營管理的各個環節,這家公司發現企業資產和效益“跑冒滴漏”的情況令人觸目驚心。數據表明:自開展監審制度7年來,已為企業減損增效達1.79億元。
監察使40多名各級管理者受到處理,監審也給企業帶來了可喜的變化。
監審部一名副部長向記者介紹說,過去,公司的收購員與供應商驗收蘆葦的方法導致供應商掌握了蘆葦濕度、等次、重量的檢驗主動權,而獲得好處的驗收員則“得過且過”。公司監審部多次“革新”檢驗方法,并下達30多份監審意見書。幾年來,僅蘆葦的實際獲得率就由70%提高到了90%以上,為公司減少損失1574萬元。這位監審人員因此感慨:外部的經營欺詐源自企業內部的監督管理缺位。
在物流環節,公司建立了嚴密而且嚴格的監審體系,規定采購物資造成積壓、浪費,采購員要賠償損失;初審采購金額超過終審金額的10%要處罰;對賄賂公司員工的客戶在3年內拒絕業務往來。
公司董事長王祥認為,“管好管理者”是企業由瀕于破產走向穩健、高速成長的關鍵。他說,監審工作是企業的“免疫系統”,建設節約型企業首先要讓所有管理者明白:監管缺位的損失比浪費更驚人。
據了解,在這家公司構建的效能監察體系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它融紀檢、監察、審計等多項職能于一體,并由49名監審人員駐扎在二級公司和重要的經營管理部門,將監管深入到各生產經營單位的過程之中,而不只是事后的追究。公司中層以上管理人員每年要申報個人財產。就在記者采訪之際,一名銷售總經理向監審部報告了其母八十壽誕期間,一些聞訊祝壽的客戶和單位員工名單及壽禮清單,并請求交由“黨組織退還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