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造紙工業在歷經十余年的高歌猛進后,如今正步入需求飆升而原料緊缺的“十字路口”。在近日由消費者組織參與的“綠色之旅”上,世界著名跨國企業、金光集團亞洲漿紙業公司副總經理、林業專家柯象森表示,將堅定不移地實施“林漿紙一體化”的發展戰略,走循環經濟之路,實踐造紙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擦手紙、餐巾紙、熱敏紙、復印紙、裝飾紙……,隨著人們生活品質的提高、文化需求的多樣,紙及紙產品的消費量呈迅猛增長之勢。據中國造紙學會的統計資料,2004年,全國紙及紙板生產量4950萬噸,消費量5439萬噸,人均年消費量為42公斤。與紙及紙板的增長同步,作為造紙原料的紙漿消費總量也快速攀升。由于供需缺口,去年我國進口的纖維原料量已占總消耗量的38.5%。其中,因產業結構升級而拉動的木漿進口量更以年均22%的幅度遞增,木漿的進口量已躍居世界第一。
資源的嚴重匱乏,使中國造紙工業面臨著增長乏力、后勁不足的嚴峻挑戰。而由于全球森林面積的減少和木材產量的下降,一味增加纖維原料的進口量顯然也不切實際。是靠單純抑制消費來壓縮資源使用,還是靠科學發展、合理消費來保護生態環境,成為橫亙在我國3500多家造紙企業面前的一道課題。柯象森說,亞洲漿紙的選擇就是汲取發達國家發展造紙工業的經驗,推行“林漿紙一體化”的循環經濟運行模式,努力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
據中國造紙學會專家顧民達介紹,林漿紙一體化,是在市場機制的促使下,將原來分離的林、漿、紙三個環節整合在一起,讓造紙企業負擔起造林的責任,自己解決木材原料問題,發展生態造紙,形成以紙養林、以林促紙的產業格局。在企業的內部,則實現了縱向的、上下游產業的一體化,將資源—產品-再生資源-再生產品整合成一條跨行業的經濟循環發展鏈,促使造紙企業永續經營和造紙工業可持續發展。他說,在發達國家,幾乎沒有大型制漿企業不種樹。
早在20年前,中國政府就開始倡導“林漿紙一體化”,并批準頒布了《全國林紙一體化工程建設“十五”及2010年專項規劃》。但時至今日,真正付諸實踐的企業微乎其微。而根據中國造紙工業調整產業結構、提升產品品質的部署,到2010年,我國造紙原料中,木漿的比例將從目前的6%提高到20%,如果世界木漿供應萎縮,中國紙業將直面資源枯竭的窘迫。
世界十大紙業公司之一的金光集團亞洲漿紙(APP),自進入中國以來,已在各地建起多家造紙企業,并在廣西、廣東、海南、河南、湖南、江西、遼寧等近十個省份開拓了林業基地。為了解決造紙業發展與森林資源稀缺的矛盾,公司采用科學的營林方式,使林木成材期大大縮短,桉樹成材期從10年以上減至6年左右,輻射松成材期從20年以上減至10-15年,提高了林業生產和轉化效率。迄今,已造林395萬畝,為紙品生產提供了可靠的原料保障;也為其林漿紙循環經營創造了良好條件。
作為一家得益于中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企業,柯象森表示,金光亞洲漿紙“嚴格遵守中國法律和法規,所有的原料都必須提供準運證、砍伐證等齊備的合法手續,”并在此基礎上承擔了諸多社會責任。在營林和造紙的同時,亞洲漿紙在海南、廣西、云南等地建立了多個苗圃中心,中心的生物育苗、無性快速繁殖、菌根、水培、土壤養分分析等先進技術,達到世界科學育苗的先進水平。除了種植速生桉樹林外,金光集團還為當地培育了西南樺、旱冬瓜等珍貴樹種和大量鄉土樹種,僅云南思茅地區,去年各苗圃總計出圃6130萬株,其中鄉土樹種280萬株,今年,鄉土樹種有望增至300萬株。
在云南瀾滄林場,金光集團投資135萬元與瀾滄職業高中合作建立的教學及研發中心,不僅擔負著科學研發任務,還為當地培養科學種植人才,并為部分學生提供了在林場工作的機會。其幫助學校建立的苗圃,成為該校教學實習和學生勤工儉學的載體,培育的種苗又能返銷集團,實現經濟效益。
既要優先滿足當代人生活品質提高的需要,又要不危害后代人的發展能力,在不久前舉行的“科學發展觀與綠色經濟高峰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何祚庥這樣詮釋環!耙匀藶楸尽钡目茖W內涵。柯象森認為,“林漿紙”一體模式符合國家的產業發展方向,既是企業保證原料供應、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也可將對天然林的索求最大程度地減少,從而保護生態環境,實現環保與發展的協調;還能為林業基地周邊的百姓提供就業和致富的渠道,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有利于在造紙工業的發展壯大中實現國家、企業、社會的“多贏”。他呼喚更多的業界同行走上循環經濟的康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