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4月,杭州所屬某市的一家造紙企業不幸倒閉。更不幸的是,在這家企業1.9億元銀行欠債的背后,還牽出共計達30億元的企業間連環擔保資金,從而引發一場行業地震。
據了解,這家已倒閉的公司創建于1992年,是一家專業制造生活用紙、文化用紙、工業用紙的綜合性大型紙業集團。作為全國百強縣內的一家知名企業,這家公司的固定資產曾達3.3億元,年總產量27000噸,年銷售額2.1億元,擁有六個子品牌,多次被上級有關部門授予“商業信譽優良企業”、“杭州市著名商標”等稱號。
據了解,該企業倒閉的原因在于長期高負債運營,且管理不善,盡管產品銷售沒問題,但還是倒下了。當地行業內外的企業老總們,都為之可惜。
今年3月,在得到該企業董事長涉嫌抽逃資金的消息后,多家債權銀行聞風而動,其中3家金融機構一下抽資2900萬元。4月8日,這家在當地曾名噪一時的企業資金鏈斷裂,不得不停產。
由于該集團倒閉,直接給它擔保的多家企業面臨銀行的追債。而銀行一旦抽資,這幾家企業也自身難保。其中一家企業的老總表示,盡管他替那家企業擔保不到2000萬元,但如果銀行依法拿走了這2000萬元,那他的企業也不得不倒下。
而這幾家企業背后,又有一批企業為其擔保。以此類推,由于長期的相互擔保,企業間形成了一個巨大的連環擔保鏈。據統計,該行業整個擔保鏈的金融債務總計高達30億元,杭州金融界的所有金融機構幾乎無一幸免。
由此引發了一場涉及當地該行業和杭州銀行業的地震:如果不采取措施,一家企業的倒閉,將導致擔保鏈上的企業都死掉,損失難以想象;而銀行同樣緊張:想去收貸,怕惡化整個擔保鏈;不去收,又怕別的銀行先收,自己吃虧。
于是,政府、銀行、企業三方聯手的一場行業挽救戰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