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聶廣鵬通訊員張傳峰)回收的燒堿供制漿造紙重復使用,回收的碳酸鈣供造紙作填充料重復使用,燃燒過程中產生的熱量,維持爐溫并產生蒸汽,供造紙重新使用,形成一個閉路的循環系統。這是9月5日,記者在新鄉縣新亞紙業集團看到的堿回收系統工藝流程全過程。新亞集團是我省最大的造紙基地。以前造紙過程中排出的廢液,不僅浪費了資源,而且嚴重污染了環境。按照可持續發展的要求,近年來該集團投入治污資金3億多元,對造紙黑液進行提取、凈化,以達到變廢為寶的目的,企業也由污染大戶變成清潔生產大戶。
該集團總工程師裴保全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新亞集團的堿回收率在80%以上,按目前年產30萬噸紙的規模,苛化工序每天平均可回收90噸堿,按堿的市場價1500元/噸,每年340個正常生產工作日計算,年可節約資金3240萬元;每天還可回收碳酸鈣100噸,按市場價280元/噸計算,年可節約資金1352萬元;燃燒工序每天可產生蒸汽600噸,按市場價65元/噸計算,年又可節約資金1362萬元。此外,經多次循環使用排出的廢水物化沉淀后,年產生活性污泥3萬噸,經加工可制成5萬噸有機復合肥,按市場價1600元/噸計算,又可增收8000萬元。
裴工感慨地說:“堿回收工程不但治理了‘黑液’,而且還使企業每年增收近1.4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