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節約就不能不說說廢紙制造廠。造紙廠是用木材等原料造出各種紙來,廢紙制造廠則是把好好的紙張再變成廢紙。我國造紙業很興盛,而廢紙制造業更興盛。
第一大廢紙制造廠就是出版社。過去是書店里人滿為患,現在是書滿為患,滿街的書攤展示出文化的繁榮,精美的裝幀昭示著科技的進步。一些名著一印再印,雖早就供大于求,但畢竟賤價處理還有人買,丟在大街上也有人檢。可有兩種書印出來就是廢紙:一種是所謂專家學者編寫的教材或專著。大學的同類教材說不清有多少種,你方編罷我再編,大同小異,抄來抄去,多數根本就沒有一個學校、一個專業使用;就是為應付職稱評定編寫的一些所謂專著,也罕有學術價值,不過是把別人的東西重新組合排列,搞搞換名游戲而已。這些書制造出來就是一堆廢紙,用不了多久,就進了廢品收購站。別說,其中也有一本有用的,就是評定職稱時裝在材料袋里的那本,那是升職的硬件,戰勝同行的砝碼。再一種就是所謂名人或者暫時沒名的人出的書,F如今,唱過幾首歌的小明星,演過幾出戲的小藝人,拿過幾次話筒的小主持人,發了幾筆財的小商人,都要出一本書炒炒自己,成功失敗,偷情拍拖,穿衣吃飯,都能敷衍成篇,既無文學價值,也乏人生要義,剛出的時候還有幾個獵奇的人看一看,很快便都進入廢紙堆。還有一些人,或有點小權的,或愛好舞文弄墨的,不愿原本平凡的歲月無蹤無跡,于是湊上幾首詩,翻出幾篇文,編成一本,自費印出,附庸風雅,雖不能靠此出名,但名字畢竟出現在書的封皮上,也不枉此生。當然只能送送朋友,贈贈圖書館,其余的都成了廢紙。出版社是文人、學者、專家云集之地,當然知道這類書的價值,何以要出?賣書號賺錢是也。
第二大廢紙制造廠是編輯部。滿街花花綠綠的雜志,盡管內容乏味,格調不高,但畢竟有人買,有人看,不在此列。一般學術期刊、特別是一些無名大學的學報編輯部,則是廢紙生產的又一重要車間。此話怎講?現如今教師、醫生、會計、工程技術、圖書檔案管理等人員都要評職稱,評職稱就要有論文,有論文就得找地方去發表,于是各種學術期刊的編輯部買賣日益興隆。不愁沒有稿,只恨版面少?蛇@年頭,真正埋頭搞學術研究的人能有多少?有時間的沒能力,有能力的沒心情,研究秦始皇是否真是呂布韋所生能賺多少錢?知道李白和杜甫見了幾次面又能怎地?一旦職稱評定臨近,論文不夠,于是手忙腳亂,現上轎現扎耳朵眼兒,有點水平的,胡亂湊乎兩篇,沒有能力的,請人代勞或花錢去買,評委誰還能去追究文章的出處不成?筆者曾當過一段學報編輯,來稿中真正有真知灼見的實在是鳳毛麟角,就是屬于自己的經驗體會的也為數不多。多數搞的是文字大搬家,有的甚至從網上下載原封不動送來發表。這些文字除了作者本人、學報編輯看了一遍之外,沒有第三個讀者,職稱評委不過是掃一眼而已,不能算作真正的讀者。大部分學報只能發行給作者本人,再就是和同類雜志交換交換,少印幾本倒不是壞事,可以少浪費一些紙張。學報大編當然知道自己是在辛辛苦苦制造廢紙,何以要造?收取版面費是也。
第三大廢紙制造廠是印刷廠。電腦打字,激光排版,彩膠印刷,完全的現代化。大小印刷廠全能盈利,因為需要印刷的東西實在太多:書報、表格、材料、廣告、畫片,五花八門。但生產能力越高,制造的廢紙也就越多。這里是生產廢紙的最后一道工序,所有廢紙都在這里出廠。有一種小報型廣告,在各地泛濫成災,是印刷廠的一大廢紙生產項目。當你悠閑地漫步街頭,或者匆忙出入商店、酒肆,總有人會塞給你一張小報,不是甚么治療糖尿病、冠心病的奇方妙藥,就是什么商店大甩賣、飯店大酬賓,你當然知道這不過是商家騙人的伎倆,連看都不看一眼,就隨手丟到地上或扔進垃圾桶。清掃工最煩的就是這類廣告,國人不講文明,仍得滿大街都是;撿破爛的最喜歡這類廣告,不用到垃圾推去翻,干干凈凈,隨處可以揀到。印刷廠可不怕廢紙制造得多,越多越賺錢是也。
記得小時候聽過一首童謠:天上下著好大的雪,落到地下變成了水,要知后來變成水,不如當初就下水。每當我看到5元錢就可買一大捆黑乎乎的再生紙時,就不由得想:他們的前身好多都是嶄新的書籍、雜志,當年何等漂亮,現今變得如此丑陋。既有今日,當初何必又編輯,又校對,又印刷,又裝訂,把好紙直接就變成再生紙豈不是省了好多道工序、省了好多錢?
廢紙是什么制造的?是好紙。好紙是什么制造的?木材。我國的森林鋪蓋率才是世界平均數的五分之一。雖然木材是可再生資源,但一顆小樹長大成材最短要十年八年,長的要幾十年。造紙還要消耗好多凈水,廢水對周圍的江河水流還會造成污染。請珍惜給予我們美麗和涼爽的綠蔭,珍惜為我們保持水土平衡生態的樹木吧,少生產些廢紙!建立節約型社會,我們本不算豐富的森林資源更需要節約。如果說我們的其他工廠產量越高越好,而廢紙制造廠則是產量越低越好,產量越少就是越少的浪費。 (中國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