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個世紀末以來,全國大多城市開始對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說"不",國家有關部門也出臺文件要求淘汰發泡塑料餐具。但時至今日,"白色污染"并未消失,種種禁令收效甚微。有關專家說,塑料垃圾不過是放錯了位置的資源,應該將發泡塑料餐具納入循環經濟鏈條中。這樣,既有利于根治污染,又能變廢為寶,促進經濟健康持續的發展。
"禁白"與"白禁"的尷尬
2000年8月1日,石家莊市全面禁止生產、銷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及餐具,同時推廣使用可降解產品。這是該市首次全面 "禁白"。但時過經年,直到現在,"禁白令"始終沒有令白色污染消失。無論是餐廳、食堂、街頭小攤,還是各批發市場,幾乎隨處可以發現發泡塑料餐盒的身影。政府禁令在市場面前,再一次體現出無奈的尷尬。
近日,記者在石家莊的一些飯店和快餐店調查后發現,環保餐具少見蹤影,發泡塑料餐具仍是飯桌上的主角。在富強大街一家飯店的外賣口前,服務員忙著把飯菜盛在發泡塑料餐盒,一只只地遞給顧客。記者在買涼菜的時候問一個服務員,為什么不用環保飯盒,他笑著告訴記者,沒有人提過這個要求,大家在乎的是飯菜的質量。當記者提出塑料餐盒已經被禁止使用時,他撇著嘴說,怎么可能,附近飯館你隨便進一家,看有哪家不使這個。
正像這位服務員所說,記者調查發現,在街頭的許多小飯館中,使用一次性環保飯盒的寥寥無幾。流動在熱鬧地段的快餐車,使用的也多是發泡塑料餐盒。在一輛快餐車前,記者要求餐盒能不能換成環保的,賣飯的大娘楞了一下,反問記者說,啥叫環保的,這種餐盒也不臟啊。事實上,在記者提這個要求時,不止一個賣飯的像這位大娘一樣,把環保餐盒定義為是不是衛生干凈。一個服務員就對記者說,餐盒是開飯時才開封的,絕對干凈。
在石家莊市,南三條市場是批發一次性餐具的主要市場之一。據觀察,為了逃避檢查,該市場的發泡塑料餐盒是半隱蔽性出售的,賣主只在店鋪的不顯眼處掛幾個飯盒。在一處地下市場,記者就環保和非環保餐具的價格詢問了幾個小販,各家的價錢出入不大。按照批發價,發泡塑料餐盒一個6分錢左右,一個環保餐盒8分錢左右。最后,小販們往往加上一句,如果長期需求,價錢可以進一步降低。
據行內人士說,8分錢的環保餐具根本不可能達到環保的標準。也就是說,在記者走訪的幾家商鋪里,無論是發泡塑料餐具還是店主所稱的可降解餐具,它們的性質都是一樣的,區別只是在外表。據了解,目前石家莊市一些大的飯店和院校使用的基本是環保餐具,但問題是,假如他們的進貨渠道是來自像記者采訪的小販那里,環保餐具仍然是環保的外殼,污染的內里。這種假設并非空穴來風,在一家事業單位的食堂里,大師傅告訴記者說他們的一次性餐具是環保的,而購買地點恰恰就在南三條市場。
環保餐具:叫好不叫座
就在石家莊市全面"禁白"后,精明的商人立刻發現禁令背后巨大的商機和市場,一批環保餐具企業隨之上馬。但很多商人很快發現,市場不過是和他們開了個玩笑,在讓他們聞到錢的味道后,錢突然又飛走了。
行內人士說,整個河北省大約有30多家環保餐具企業,撐到現在的只剩下了20來家。20家企業中,能繼續堅持沒有"變節"的又少之又少,除屈指可數的幾家仍在生產環保餐具外,其它的要么頂著環保的牌子生產著不環保的產品,要么已經將拳頭產品由環保餐具轉向其它品種。河北省保定博志綠色餐用品有限公司從創立之初,就以生產環保餐具為主。但由于環保餐具市場的不景氣,目前已主要生產供出口的環;ㄅ。該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企業對環保餐具實行守株待兔的政策,有訂單就生產,沒有訂單就算了。
環保餐具所占的市場份額到底是多少?北京凱發環保技術咨詢中心主任、中國包裝資源綜合利用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董金獅一直致力于研究"白色污染"的治理。他告訴記者,全國目前一年消費快餐盒大約有120億個,包括可回收、可降解的環保飯盒占60%,發泡塑料餐盒占40%。但是,在 60%的環保飯盒中,有一半以上根本達不到環保要求,真正稱作環保飯盒的大約只有20多億個。
環保餐具起始準備代替發泡塑料餐盒時,引來了包括專家和市民的一片叫好聲,但在市場面前,卻像一位待字閨中的老姑娘,望眼欲穿地等待著新郎。為什么大家都說好的東西,卻是如觸冰山一樣,而大家明知不好的東西,卻能大行其道?
對市場推廣來說,環保餐具碰壁主要是價格的問題。行內人士介紹,發泡塑料餐盒成本是每只0.07元到0.08元,而環保餐盒的成本最便宜的也要0.15元以上,紙漿模餐具則要0.3元以上,相差一倍或者幾倍的價錢。此外,大量發泡餐具產品加有大量填充材料甚至回收的廢塑料,其成本更為大大降低。再者,由于技術條件不成熟等原因,目前環保餐具普遍存在質量較差的缺陷。
對環保餐具企業來說,他們同樣面臨著成本問題。生產真正的環保產品,成本太高導致銷路不暢;假如降低成本,產品則達不到環保要求。在這種情況下,許多企業要么轉行,要么倒閉,要么掛著環保的"羊頭"賣不環保的"狗肉",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都不令人鼓舞。在這種情況下,造成了發泡餐具在市場上一枝獨大。
一紙"封殺令"難達目的
據了解,"白色污染"在上個世紀80年代就已初現端倪,相關政府部門也一直致力于"白色污染"的治理,但收效并不理想。
1999年,原國家經貿委第6號文件要求:從2000年起淘汰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2001年4月、5月,原國家經貿委再次兩次下發通知,要求在全國范圍內立即停止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的生產、銷售和使用,推廣替代產品。2001年12月28日,原國家經貿委、工商總局、質檢總局和環保總局研究決定,將淘汰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工作納入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工作之中,進一步加強監督執法工作。通知要求各地有關部門要堅決貫徹執行國家法律、法規和產業政策,徹底淘汰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
但事實上,即使從全國范圍來說,白色污染禁而不止,環保餐具推而不廣仍是一個普遍的現象。除環保餐具自身問題外,缺乏一個全國統一的法律條文對"白色污染"進行限制也是一個原因。中國包裝資源綜合利用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董金獅說,現行的法律、法規中沒有一部具體規定防治"白色污染 的措施,法律責任一章中也沒有任何條款規定對"白色污染"行為的制裁,對塑料包裝物的污染防治管理仍屬空白。
另一方面,全國各地不同治理政策也是一個不利因素。有的地方限制不可降解塑料的生產;有的著重于尋找替代品;有的加強回收管理。有的地方管的緊,有的地方管的松。沒有一個全國性政策使"白色污染"治理工作規范化。董金獅說,一些沿海城市注重環境,對一次性餐具的相關文件執行較為嚴格;一些內陸城市相比之下,則要遜色得多。
據河北一家媒體報道,上海一專賣水煎包的分店在石家莊市落腳之后,很多老百姓爭相購買,該市一家生產環保餐具的企業負責人認為這個從環保意識比較強的上海來的飯店,一定會買他的產品,可沒想到他得到的答案是不要,他困惑地問:"你們在上海用,為什么不在石家莊用?"該分店的管理人員回答說:"在這里有時候不管。"
這家媒體得出結論說,雖然政府對一次性不可降解的塑料餐具下了"封殺令",但顯而易見的是,管理的疏漏與不力成了"白色"污染積弊難除的"幫兇"。
"變廢為寶":用循環經濟理念治理"白色污染"
中國包裝資源綜合利用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董金獅認為,從目前我國國情和科學發展的水平看,在對待以泡沫塑料制品為主源頭的"白色污染 "問題上,最積極的辦法是盡快建立起一整套適應市場經濟制度,制定完整而操作性較強的法律規章,以利于對廢塑料進行回收、再生、利用,讓它及早進入循環經濟鏈。
有關資料顯示,我國是世界上十大塑料制品生產和消費國之一。1995年我國塑料產量為519萬噸,進口塑料量為600萬噸; 1996年我國塑料消費總量約1574萬噸。據權威機構預測:中國將是世界塑料消費增長最快的國家,年平均增長率為8.3%。到2005年我國將需要 500萬噸塑料包裝材料,而塑料廢棄物將達到150萬噸。
董金獅認為,將包括一次性餐具的塑料廢棄物納入循環經濟鏈,不僅可以有效地解決污染問題,同等重要的是它可以變廢為寶,將有害物變為資源,這也正是我國建立節約型社會的應有之義。在這一點上,上海已經給我們做出了榜樣。
上海從2000年施行的"3分錢策略"。上海自2000年國慶節起頒布實施了《一次性塑料飯盒管理暫行辦法》,規定管理部門向一次性塑料飯盒生產廠家按每只3分錢收取污染治理費,作為回收利用的經費。上海一次性塑料飯盒從生產、回收到再利用已基本形成了產業鏈,回收來的飯盒被送到位于昆山和上海普陀區的兩家再生利用工廠。"白色污染"變成了緊俏的資源,由廢棄飯盒加工成的再生塑料粒子,可制成建材、塑料外殼、鞋跟、文具等,產品供不應求。再生塑料粒子的身價也從每噸800元,飆升至每噸5000元。5年來,上海已累計回收一次性塑料飯盒9億只,"3分錢"不但解決了市容頑癥,還開掘了新產業,目前上海一次性飯盒回收率已超過70%,隨著回收系統的進一步完善,上海徹底告別"白色污染"指日可待。
董金獅說,在目前還沒有理想替代品的情況下,只要對發泡塑料餐具科學使用并對其廢棄物有效地進行回收利用,該產品還是可以繼續使用的。但應該讓企業明白的是,惟有回收利用好發泡塑料餐具的企業才能有立足之地。對愿意搞回收利用的企業,政府部門應逐步落實生產者、銷售者以及使用者對發泡塑料餐具進行回收利用的義務,把污染者付費落到實處,建立完整的不依賴政府財政支持的回收利用運行機制,科學地解決好發泡塑料餐具以及各種塑料廢棄物造成的污染,既保護好環境,又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