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ú⿻嫌幸痪包c薛濤井,景中有才女薛濤和詩人們一起飲酒做詩的情景。對薛濤其人其事大多數游客可能都不甚了解,但是對造紙工作者或書畫家們來說,可能就不太陌生了。
據《方輿勝覽》記載:中唐時期,“元和初,蜀妓薛濤洪度以紙業,制十色小箋,名薛濤箋,亦名蜀箋!薄堆鳌吩疲骸皾,僑止百花潭,躬撰深紅小箋,裁箋供吟,應酬賢杰,時謂之薛濤箋!
1000多年前的薛濤不但會做詩,還擅長書法,平時與文人騷客過從甚密,按今天的話來說其人文化素質甚高。她生活中每天要和紙墨打交道,對紙質的要求自然也十分明確,不但要求紙質細膩、融墨如意,還要在視覺上有色彩、有花紋。而當時四川的紙張大都比較粗糙且色澤單調,遠遠不能滿足文人們的要求,薛濤就考慮自己制造優良的紙種。

薛濤與薛濤箋
手工造紙工藝相當復雜,既要有好的造紙原料,又要有好水。好在成都地區盛產竹、麻、木芙蓉等原料,又有水質極好的浣花溪,該溪水含鐵量低懸浮物少,硬度不高,抄造出的紙張潔白光滑,“凡紙張所取之色皆不變而益光艷。”薛濤先是在浣花溪百花潭畔買了房子,和著名詩人杜少陵等作了鄰居。然后雇了工匠辦起了造紙作坊。
她設計的產品是一種便于寫詩、長寬度適宜的箋紙,以十張為一榻,使用十分方便。薛濤根據前人用黃薜葉染紙的原理,以芙蓉為原料,煮爛后加入芙蓉花末法,制造彩色箋紙。薛濤箋有十種顏色:深紅、粉紅、杏紅、明黃、鵝黃、深青、淺青、深綠、銅綠和淺云等十色。薛濤還用途刷加工方法制作色紙。她在紅花中取染料,再加入膠料配制成涂料涂在紙上。這種涂刷加工與傳統的浸漬染色方法相比,節約了染料,降低了成本。所以,薛濤也被認為是涂布加工紙的創始人。
薛濤發明的薛濤箋給中華民族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