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歷年的統計數據分析,我國紙和紙板的總產量一直大幅低于總消費量,年人均紙張消費量遠低于世界發達國家水平,高檔包裝紙板品種涂布白卡紙的供求缺口較大,長期以來需要大量進口紙和紙板。有關專家分析,造紙木漿供求矛盾突出等多項原因導致了供求嚴重失衡。
我國在改革開放初期的1980年,紙及紙板產量為536萬噸,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經濟迅速增長,1996年紙和紙板產量達到2647萬噸,為1980年的4.93倍,躍居世界第三位,年均遞增10.4%,到2001年我國紙和紙板產量已達到3200萬噸。與此同時,自1990年以來,我國紙和紙板的消費也日趨旺盛,到2001年,總消費量達3683萬噸,僅次于美國居世界第二位,總消費量比總產量多15%。
到2003年,總產量為4300萬噸,總消費量為4806萬噸,總消費量比總產量多11%。從全國人均紙張消費量來看,至2003年只有37千克/人·年,遠低于世界發達國家人均200-340千克/人·年的消費水平。此外,近年來,高檔包裝紙板品種涂布白卡紙需求量較大,供不應求。2003年國內涂布白卡紙板產品消費量為603萬噸,生產量為510萬噸,出口量為10萬噸,進口量為103萬噸。
導致我國紙和紙板供求失衡主要有以下五個原因:
一是木漿供需矛盾突出。我國造紙木漿短缺,國產木漿比重過低,不足總耗漿量7%,影響了紙及紙板的產品結構,高檔紙品供應不足,市場缺口依賴進口。而進口原料占纖維原料總消耗量比例已由1995年的7%提高到2003年的35%,進口木漿由82萬噸增長到603萬噸,年均增長28%。另一方面,國內以草類纖維制漿造紙,污染治理難度大,企業的發展規模、技術裝備水平及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都受到很大限制。
二是企業規模小,規模效益低,與世界造紙企業平均年產量差距很大。
三是技術裝備水平低,能耗、物耗高。我國目前多數企業的裝備水平大多為上個世紀50年代-60年代水平,因此能耗、物耗高,勞動生產率低,質量差,與國際水平差距大。
四是環境污染嚴重。據1996年環境統計公報,縣及縣以上造紙及紙制品工業廢水排放21.25億噸,占全國總排放量的11%,其中達標排放量3億噸,僅占造紙工業廢水總排放量的14%;排放廢水中的化學耗氧量CODer 307萬噸,約占全國總排放量的45%。對環境的過度污染嚴重制約我國造紙工業的發展。
五是建設資金不足,F代造紙工業建設規模大、起點高,每萬噸紙和紙板的生產規模需投資約為億元-1.2億元。但是國內企業自有資金不足,籌資能力差,融資渠道單一,造成企業無力進行技術改造和擴建。
年份 總產量(萬噸) 增長量(萬噸)增長率(%)總消費量(萬噸)增長量(萬噸)增長率(%)
1990 1371.8 38.5 2.9 1443 46 3.3
1991 1478.7 106.9 7.8 1589 146 10.1
1992 1725.1 246.4 16.8 1953.7 364.7 23
1993 1820 94.9 5.5 2042.6 88.7 4.6
1994 2166.5 346.5 19.0 2484.6 442 27.7
1995 2400 233.5 10.8 2649 164.4 6.7
1996 2647 270 11.3 3028 379 14.3
1997 2744 144 5.4 3270 242 7.99
1998 2780 36 1.31 3324 54 1.65
1999 2960.8 180.8 6.50 3525 201 6.05
2000 3090 129.2 4.36 3628 103 2.92
2001 3200 110 3.56 3683 55 1.51
2002 3780 580 18.13 4332 649 17.62
2003 4300 520 13.76 4806 474 10.94
(蔣桂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