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晨報 賀宛男 繼邯鄲鋼鐵、華菱管線、銀基發展后,山鷹紙業也提出了回購方案,擬以不超過3.50元/股的價格,回購2000萬股公眾股。
談及回購動機,當然是認為股價已嚴重低估,公司坦言道:“不僅損害了廣大流通股東的切身利益,也不利于保護可轉債持有人的權益!闭f白了,回購就是為了促使轉債盡快轉股。這就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么準備回購的多系發轉債公司,且回購價又比轉股價稍高一點點(如山鷹轉債)轉股價3.32元,回購價3.50元;華菱轉債轉股價4.40元,回購價4.50元)?答案是,現行轉債條款已嚴重損害流通股東權益。
以山鷹紙業為例,只要連續5天股價低于轉股價的95%,即可向下修正轉股價,且修正次數不受限制,唯一的底線是轉股價不低于凈資產。山鷹轉債初始轉股價為8.41元,2.5億元轉債可轉股2973萬股,幾經修正下來居然只有3.32元,可轉股7143萬股,足足多出了4170萬股。而股價比凈資產還低,再要向下修正又退無可退,正好證監會出了個回購辦法,不過從公司拿一點錢就可把股價抬上去,促使轉債順利轉股,何樂不為?但回購目的之一是可濃縮每股收益等,如山鷹紙業回購減資2000萬股后,可使每股收益(2004年)從0.18元提高到0.20元;可如果轉股成功,股本將增加6000多萬股,每股收益將從0.18元減至0.14元,這筆賬為什么不算一算呢?這也目前轉債回購概念股大多走勢不佳的原因。如邯鄲鋼鐵回購價5.80元,方案出臺日股價5.08元,現在只4.98元了。
山鷹紙業回購的第二個原因是為股改作“引子”。去年底今年初,公司大股東山鷹集團經過改制,引進了臺灣正隆公司,后者以2004年底凈資產3.25元/股的價格,間接持有山鷹紙業12%股權。外資非流通股如何補償流通股勢必成為難題;加之山鷹集團僅持有上市公司35%股權,也難以采用縮股等辦法,只有抬高股價股改才能順利進行,否則山鷹集團付出的代價將更高,與其到時讓大股東“吃虧”,不如現在由上市公司掏錢。
但是,山鷹紙業2004年12月剛剛以4.29元/股的價格,增發9883萬股,募資4億元。4.29元發股、3.50元回購,一進一出獲利2成多,倒真是做了個很漂亮的“高拋低吸”,問題是增資不滿一年又要減資,除了說明公司資金不缺、增發本無必要還能說明什么?半年報顯示,4億元增發資金目前僅投入1145萬元,尚余38855萬元未使用,也從側面佐證了這一點。公司2003年發轉債募資2.5億元后,很快又獲準增發,按照證監會“增發新股募集資金量不超過公司上年度末經審計的凈資產值”規定,其增發募資4億元同凈資產4.05億元接近,種種跡象表明,山鷹紙業是在鉆政策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