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加深,一些書店專門開設了環保書籍專柜;在很多大學校園也自發地掀起了環保閱讀熱。敏感的出版社自然也抓住了這一商機,加緊推出了一系列的環保讀物,以豐富環保讀物的書架,滿足讀者的閱讀需求。
然而,國內的環保書有一個問題:其自身的環保意識又如何呢?為此,走訪了部分出版社和滬上部分書店。
環保圖書自己要先“環!
在采訪中發現一個現象,不少環保書籍追求豪華,用紙精良,裝幀優美,銅版紙、涂塑多種手段一起上,在排版上也不科學,頁碼上留有大量空白,造成紙張的大量浪費;一些關于環保的宣傳資料,也做得花里胡哨,材質本身就是污染環境。一些有較強環保意識的人士認為,盡管過度包裝這種現象在其它行業也存在,但因為出版界出版的是精神產品,何況又是環保書籍,更要有強烈的環保意識。
通俗環保書受追捧
在5月份的天津書市上,環保書出人意料地受到追捧。北大生命科學院潘文石教授的新書《熊貓虎子》引起廣泛的關注,這本書是被譽為“熊貓爸爸”的潘教授13年跟蹤野生大熊貓的科考筆記。此外,江蘇科技出版社的一套名為“青鳥譯叢”的科普叢書,以關愛生命、綠色環保、探索生命奧秘為主題,向讀者展示了生命的美好與崇高,因而引起了讀者的濃厚興趣,表現出對“綠色讀物”前所未有的熱忱。
面向大眾的通俗讀物不多
到書店看看,書架上全是像《生態環境安全》、《濕地與景觀》、《園林綠化技術》《xx生態學》……等諸如生態報告、學術論文、大學教材教輔、林業花卉等專業知識讀本以及相關的法律知識讀本,而面向大眾的、比較通俗并具有一定的文學性和可讀性的讀物少之又少。一些讀者也表示,這類書的專業術語過多、內容枯燥,導致了他們的閱讀困難,所以,他們基本上連翻翻的欲望都沒有。
參加完高考的邢同學說,他們更喜歡看一些具有心靈震撼力的作品,比如珍妮·古道爾的《與黑猩猩在一起》,如果有像電影《可可西里》那樣驚心動魄的場面,看著人類的貪婪而造成的血腥與暴力,心靈怎能不為之悸動呢?
正在為孩子買書的侯先生說,一些綠色經典著作,如《寂靜的春天》、《我們的國家公園》等圖書,影響了多少人的環保觀念,F在,環保書太專業,令讀者望而生畏,出了書沒人買,這本身就是一種紙張的浪費,是缺乏環保意識的另一種表現。
國外的做法值得借鑒
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從事人類生態學研究的任文偉老師在接受采訪時提出,目前我們的環保讀物品種不豐富,內容太專業,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國內專家們的研究工作太忙而無法抽身寫出既適合大眾、又具有較高質量的書;另一方面,出版社對這類讀物缺乏興趣和培育市場的耐心,因而專家們也不愿去寫這些不知道最終能否得到出版的讀物。這方面,國外的做法值得我們借鑒,他們從哲學、心理學、人類學的角度去關注和思考生態環境,出版了一系列優秀書籍;國家又有經費的支持,有可靠的市場,尤其是在學校,環保教育成為必修科目,因此,關于這方面知識的書籍就不愁銷路。(姜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