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快之后的痛苦
代表瓦楞紙箱生產力水平是瓦楞紙板生產線,我國瓦線在2003年宣布為3000條,年產量為158億平方米,占亞洲30%,為世界10%。我國瓦線數量及產能令人關注。就在這高速發展的背后,蘊藏著嚴重的隱患,折磨著年輕的瓦楞紙箱生產企業,許多企業承受著曾經痛快之后的災難,F在我們聽到的不少企業在叫苦連天、怨聲載道,究竟出了什么事呢?大家在不知不覺中經歷瓦線生產嚴重過剩危機。在我國南方經濟較為發達地區,瓦線生產存在100%至200%的過剩。企業產值普遍回落,利潤大幅下降,部分企業連續虧損,企業倒閉現象不乏。
我國最大的瓦線制造企業湖北京山輕工機械公司提供的瓦線,覆蓋我國瓦楞紙箱市場60%以上,京山輕機的瓦線銷售是我國瓦楞紙箱行業的晴雨表!吨袊b報》去年連續刊登京山輕機的大幅廣告和長篇報道:京山輕機,世界銷量第一、永爭第一。京山輕機在2003年實現銷售11.5億元,售出三、五、七層紙板生產線共256條。預報中國瓦楞紙箱氣候進入高溫,是歷史上從未有過的高熱天氣。行家冷靜分析認為中國的瓦線已到頂點,京山輕機瓦線銷售全盛點今后不可能再現。現實也是這樣,據說去年京山輕機瓦線銷售在大幅度下降,預計今后三五年,銷售繼續回落,這是無疑的。據了解,國內其他瓦線制造廠家,瓦線生產也在普遍縮減。這最能說明瓦線的嚴重過剩。
故事一,江蘇南通地區有個老板,很有錢,去年新上一條瓦線,停停開開七八個月后停了,虧了幾十萬。故事二,蘇北貧困地區,一些人想發紙箱財,用設備抵押向銀行貸款,上了1.8米寬幅生產線,一周才開機一次,急得團團轉。故事三,最近廣東中山市有幾家紙箱廠,說他們那里,有錢的就辦廠上線,就在這個行業中我們還等什么呢。瓦線生產能力過剩,并不是中國紙箱企業都完了。不是的。有些企業還好得很,有的企業繼續上線發展。分析家說:多數企業情況不好而少數企業情況很好永遠是正常的情況。
全盛之后是調整
國內的瓦楞紙箱產業,從今年開始,將進入大調整期。大調整,沒有人發號施令,一切都由市場向企業發話,企業跟著市場的感覺走。
這次大變革大調整,與上次的大變革、大調整,有著根本區別。
第一次大變革大調整是:由計劃經濟轉換為市場經濟;由國營、集體所有制轉變為民營、私有制;由鄉鎮企業替代城市企業;由先進的瓦線淘汰單機、單面機手工及半機械化生產。
第二次大變革大調整是:市場經濟制進入完善期;瓦線生產競爭沒變。但這次是觀念的變革;是數量的調整。
大多數市場經濟國家,在瓦楞紙箱工業發展中,都出現過瓦線過剩而后進行大調整的過程。美國瓦楞紙箱生產曾出現進嚴重過剩,經過多年的調整,瓦楞紙箱生產的產量年年增長,而瓦線的數量不斷減少。2003年美國的瓦線調整為660條,年產量415億平方米,進入合理狀態。日本在1997年瓦楞紙箱生產增長到達高峰后,瓦楞紙箱需求開始處于停滯狀態,生產嚴重過剩,大多數瓦線生產開工不足。經調整后,現在日本251家瓦線生產企業擁有瓦線477條,年產量134億平方米。日本的瓦楞紙箱工業已經成熟,國內市場充分開發,今后不會出現大的變化。生產過,F象今后仍然是瓦楞工業發展的障礙。歐洲瓦線過剩,經調整后,現在瓦線811條、年產量405億平方米,已相對合理。最近,上海華媒集編纂全球瓦楞紙箱行業信息一書,亞洲篇介紹的亞洲幾個主要國家,也都存在瓦楞紙箱生產過剩,也在進行調整。
調整之后的格局
大調整必須同國情相結合。該調整的積極調整;該發展的大力發展,要分別對待。一般認為,全國可劃分四大塊。一塊是珠三角廣東;二塊是長三角江蘇,浙江和上海;三塊是山東、北京、天津、遼寧;四塊是中西部地區。
珠三角廣東。一、廣東的改革開放比長三角早五年以上,比內地早十年以上。二、廣東的經濟總量(GDP)在全國一直保持領先。三、泛珠三角新成員香港,同廣東經濟融合。四、廣東的瓦線數量最多,超過長三角江蘇、浙江、上海總合。五、瓦楞紙箱生產年產值全國最高,2003年246.7億,其中30%是香港市場。六、大多是1.6米、低速普瓦線,高檔快速瓦線少;“集中制板、分散制箱”尚未全面推廣。珠三角廣東的大調整,可參考廣東省包裝技術協會魏大勁秘書長最近在《廣東包裝》雜志上發表的《展望2005年廣東包裝》文中提出的觀點:通過聯合、兼并、股份制改造等方式組建若干大型瓦楞紙箱企業集團;購置先進的高速寬幅瓦線;擴大“集中制板、分散制箱”;逐步增加單瓦三層紙箱比例。
長三角蘇、浙、滬。一、兩省一市在新世紀前后十年,是全國經濟(GDP)高增長區;二、國際投資的重點由珠三角轉移長三角:三、對外貿易在全國處于領先;四、瓦楞紙箱工業發展,珠三角發展早,平穩期長;長三角發展晚,后發勢力強勁。長三角瓦線數量比廣東少,而檔次、水平、質量比廣東高,產能大大超過廣東。五、低克重、高強度用紙已全面推廣;“集中制板、分散制箱”已基本實現。六、上海同香港一樣,上海1/3的瓦楞紙箱市場融合了江蘇、浙江。
長三角的瓦線大調整的方針:應該是減少數量、穩定高檔、提高質量。
長三角瓦線,2003年近800條,去年達1000條,其中江蘇400多條,浙江300多條,上海200多條。數量接近全國1/4,產能在全國的40%以上。
長三角近年上線的速度為全國最快,盲目性最大,過剩最重,是全國調整重點。淘汰老線比較自然、無傷筋骨;砍新線,則非常痛苦,但長痛不如短痛,該調的調,決不手軟,因為手軟也沒有用。該保的保,那些高檔新線,屬于發展方向,要大力確保。
山東及京、津、遼。一、山東的經濟總量(GDP)排在全國4—5位,很有經濟實力,但山東輕工產品制造業,比不上江蘇、浙江和上海;二、山東的經濟重心及對外貿易集中在沿海青島等地;三、山東的瓦線生產及瓦線也集中在青島;四、遼寧是東北的重工業區、也是經濟大。晃、瓦線相對集中在大連。六、北京、天津、河北及東北的吉林、黑龍江等地區,比較平穩,處于發展中山東青島和遼寧大連兩地的瓦線要作適當調整。
中西部地區。一、經濟屬后進地區;二、瓦線不多,又都是普通低檔瓦線;三、個別地區上的高檔瓦線適應特殊的需要。這個地區幅員遼闊,今后根據這片地區的經濟發展,在發展瓦線生產時,要吸取南方盲目上線的教訓,避免過剩,少走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