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紙業門戶網站
 首頁 > 新聞中心 > 國內新聞 > 正文
{UPLOAD_IMAGE}
循環經濟:破解瓶頸的發展之路
 
http://www.hnckzkzs.com  2005-06-17 人民日報·議政建言周刊

    我國是人均資源相對貧乏的發展中大國。長期以來,我們走的是依靠高消耗、粗放式經營的經濟發展之路。資源的保障程度,事關國家經濟運行的安全,以資源超常消耗和生態環境的嚴重退化為代價的經濟增長模式,必須予以修正。  

  循環經濟是一種物盡其用的經濟發展模式,它強調資源的再使用和再循環。實行循環經濟是保障我國資源安全和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客觀需要。

    發展循環經濟需要全社會的參與:既要重視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又要重視市場機制和公眾的參與意識。這一系統工程又涉及觀念、政策、法律、體制、技術等方方面面問題,既需要全盤統籌,又要求在各個層面上落實。

王忠禹:循環經濟要政府企業公眾三方推動

    發展循環經濟是一項涉及自然、經濟、社會各個領域,生產、流動、消費各個環節以及地區、產業、企業各個方面的系統工程,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協調。在微觀層面上,要求企業節能降耗,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全過程實現減量化、減少廢棄物和污染物的排放;在中觀層面上,要求延長和拓寬生產鏈條,促進產業間的共生耦合;在宏觀層面上,要求對產業結構和地區布局進行調整,協調好企業之間、產業之間、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的資源循環利用。既不能把發展循環經濟局限于“垃圾經濟”或“廢物回收利用”;也不能把發展循環經濟泛化,簡單地等同于可持續發展或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或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



蘇州工業園區積極推進環金雞湖新城區建設,在全國率先開展了循環經濟和生態工業園創建試點。一座現代化、園林化的新城區已初具雛形。

  我國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循環經濟的發展要按照國家宏觀調控下發揮市場機制基礎性作用的要求,充分發揮政府、企業、公眾的作用,做到政府調控、企業運作、公眾參與,做到三者結合,形成合力,共同推動循環經濟的發展。


委員建言:健全利導機制 助推可持續發展
 
健全利導機制:

    發展循環經濟是一個極為復雜的系統工程,它涉及到經濟社會的各個領域,不能消極等待,亦不能操之過急。

  要緩解能源、資源嚴重短缺和環境問題,必須用新的思路去調整產業結構。要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在發展現代制造業的同時,投入專項資金,通過技術進步來改造傳統產業和推進結構升級,努力實現傳統產業新型化、新興產業規;;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實現從強化物質的消耗到強化產品的使用轉變;積極發展勞動密集的都市型產業,充分發揮其在擴大城市就業方面的巨大潛力。

三個循環助推可持續發展:

    循環經濟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面很廣。上海推進循環經濟發展在大循環、中循環、小循環三個層面體現。

  大循環即努力在一二三次產業結構層面上推進循環經濟。所謂中循環即努力在三次產業內部企業鏈的層面上推進循環經濟。所謂小循環即努力在企業內部物料使用、物料循環與少排放、零排放的層面上推進循環經濟。

調研結晶:立足自身 主動作為
 
    5月19日至27日,以全國政協副主席張思卿為團長的全國政協常委視察團在河南就促進中部崛起進行視察。視察團走地市,轉企業。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聽,他們的共同感受是:“越走認識越深刻,越看心情越好,越聽信心越足!



全國政協常委視察團五月二十二日在河南洛玻集團公司視察

    視察團在豫期間,在鄭州召開了河南、安徽、山西3省座談會,聽取了3省促進中部崛起的意見和建議。視察團成員還參加了5月末由河南省政協牽頭組織的中部6省政協中部崛起研討會。在此次研討會上,6省政協就設立中部崛起領導機構、“三農”問題和糧食補償、新型工業化、中部地區財稅金融和土地政策、綜合交通運輸網絡、商貿流通和現代物流等提出了具體的意見和建議。視察團認為,這些意見建議將是國家制定中部崛起政策的重要基礎。他們將以此積極建言獻策,以推動中部崛起政策快速出臺。

  張思卿副主席指出,通過考察,視察團深切體會到,實現中部崛起不僅符合中部廣大干部群眾的愿望,也符合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他強調,中部6省要認清形勢,調整發展思路,立足自身,主動作為,爭取盡快落實中央促進中部崛起的戰略部署。

發展循環經濟 政府應該做些什么?
 
    循環經濟是以工業經濟為基礎,涉及國民經濟各個行業及社會各層面的大系統。建立循環型社會更需要社會的共同努力、長期奮斗。具體到政府,應該做好以下工作。

    要建立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經濟制度。只有建立融入市場的經濟制度,才能改變市場中的價值關系,找到協調各方利益的合適方式,讓市場中的經濟主體普遍從循環經濟中獲得收益,從而實現經濟從傳統線性物流模式向循環模式轉變。

  要研究制定區域可持續發展指數,建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作為評價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業績的重要參數,引導各級政府轉變發展觀念,轉變單純追求GDP的政策目標,弱化目前GDP過強的指揮棒作用。

  要盡快就循環經濟立法、明確各級政府、消費者、企業在發展循環經濟方面的責任和義務,明確把生態環境作為資源納入政府的公眾管理范疇,建立并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建立生態環境有償使用制度,建立各層次的循環經濟指標體系。建立消費拉動、政府采購、政策鼓勵的政策體系。

  要編制可持續發展國土綜合整治規劃。對全國范圍內經濟發展的空間布局進行統一規劃。

  不管循環經濟在各國的表現形式如何,從人類社會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歷史進程看,發展以物質循環利用和提高生態效率為特征的循環經濟具有客觀必然性,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減少環境壓力,加大經濟發展空間,是國際社會尋求可持續發展的實踐途徑。

認識循環經濟的五大誤區

   誤區一:認為循環經濟只是單純的經濟發展問題,忽視與整個社會的關聯和互動。
  
  誤區二:認為發展循環經濟只是單純的提高資源利用問題,忽視生態文明的協調發展。
  
  誤區三:認為發展循環經濟只是政府行為,忽視市場作用和廣大民眾參與意識。
  
  誤區四:認為發展循環經濟主要靠法律等強制性手段保障,忽視經濟手段的引導調節和科學技術的核心作用。
  
  誤區五:認為發展循環經濟僅是工業企業生產問題,忽視區域和社會層面以及其它產業的循環經濟發展。

記者連線:寧夏美利紙業集團的循環經濟之路
 
    在一望無際的沙漠上種樹,將造紙廠廢水處理后用來澆樹,長成的速生林成為企業生產原料,美利人邁著堅實的步伐踏上循環經濟之路。

  從沙漠到綠洲

  美利紙業所在的中衛市,是寧夏受風沙危害最嚴重的地區之一。“風卷黃沙滾滾來,青苗渠道一夜埋;開門腳踏黃沙土,攜兒帶女逃荒災”,是若干年前中衛生活的真實寫照。這里有一眼望不到邊的沙漠,有小山一樣的沙丘。就在這樣的地方,美利人開始了在沙漠上種樹的豪邁之舉。

  美利人選擇的第一個戰場是西風口,這里一個沙丘連著一個沙丘,自然條件非常惡劣。就在不少人懷疑沙漠上能否種樹時,美利人晝夜奮戰,推平了數百個沙丘,種植了速生林,引來了黃河水。初戰告捷后,美利人進一步擴大戰果,把戰場由西風口推進到高鳥墩,將沙漠播綠面積由5萬畝擴展到10萬畝,進而到如今的50萬畝。2003年6月,在寧夏調研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曾慶紅專程到中衛市看望了為防沙治沙做出貢獻的美利人,他握著美利集團董事長劉崇喜的手說:“看你曬得這么黑,就知道你為防沙治沙做了不少工作呀!”曾慶紅還說:“到這里實地來看一看,才知道你們變沙漠為綠洲的力度如此之大,效果如此之好,真的很了不起!”

評論】【推薦】【打印】【關閉
用戶
匿名發出
     
 
關鍵詞
·全國政協常委視察團五月二十二日在河南洛玻集團公司視察
Copyright @ 2000-2005.Beijing Jinguan Fangzou Paper Co.,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香蕉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