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文學在經過第一波的起伏后,如今又步入第二波的高峰期。這一次,出版社沒有像以往那樣“謀定而后動”,而是主動向網絡文學拋去了繡球。從2003年末開始,出版社把網絡文學作為重要的出版資源,紛紛加入到了對優秀網絡作者及作品的挖掘和爭奪之中。發展到現在,網絡文學出版已經呈現出群雄混戰、泥沙俱下的狀態。
說起網絡文學,人們歷數的不外是痞子蔡的《第一次的親密接觸》、安妮寶貝的《告別薇安》等小說,李尋歡、俞白眉、邢育森、雷立剛等人的作品也“走下”了網絡,被醒目地印成了傳統紙質出版物,出現在更大范圍的讀者面前。有意思的是,網絡文學“走下”網絡后,幾乎是出一本火一本,而其中一本反映大學校園生活的《草樣年華》在網站上連載后,不僅出版成書,還在德國法蘭克福書展上被近40個國家和地區的出版公司爭先恐后地購買版權。
不過有業內人士提醒,網絡文學的本質依然是文學,它只是借助網絡這個平臺加以傳播。而當網絡寫作進入傳統主流出版渠道之后,就成了一種公共精神財富,而不再是私人化的寫作。因此,當網絡文學“走下”網絡變身為傳統出版物時,應該多加一道過濾程序,并不是所有網上的東西都可以變成印刷的文字的。(姜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