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瓦楞紙箱業概述
瓦楞紙于1856年在英國已有記載,英國人愛德華·希利和愛德華·艾倫兄弟倆人發明了在紙上加壓成波紋瓦楞,作為帽子的內襯,用來透氣并吸汗。1871年美國人阿爾伯特·瓊斯(Albert Jones)發明了單面瓦楞紙板,用于包裝玻璃燈罩和類似的易碎物品,獲得美國第一個專利權。直到19世紀末,美國開始研究用瓦楞紙板制作包裝運輸箱。日本于1914年開始生產瓦楞紙箱,1920年雙瓦楞紙板問世,它的用途迅速擴大。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木箱在運輸包裝箱中占了80%,而瓦楞紙箱只占 20%,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瓦楞紙箱在運輸包裝中已經占到80%。
盡管瓦楞紙箱只有100多年歷史,然而,由于瓦楞紙箱具有質輕、抗壓、耐戳穿、抗撕裂和緩沖、防震、易加工成型等機械性能;以及良好的裝潢印刷適性,能夠再循環再利用,對環境無污染等優點;既經濟又輕便且易堆放,所以其使用范圍越來越廣,發展速度越來越快。目前,瓦楞紙板已成為現代包裝中使用最廣泛的包裝材料之一,無論是用于生產資料還是生活資料。無論是運輸包裝還是銷售包裝,由其加工而成的瓦楞紙箱則成為商品包裝的大宗商品,是出口商品和國內市場商品包裝的必備之物,成為現代商業和貿易上使用最廣泛的包裝容器,也是當今世界各國所采用的最重要的包裝形式之一。資料表明,紙包裝制品在包裝工業各大門類產品中列首位,占據較大的比重。在我國,其產值占包裝工業總產值近40%在經濟發達國家,占45%以上。而瓦楞紙箱產值占紙包裝制品總產值的60%以上。
二、國內外瓦楞紙箱業概況
1、世界瓦楞紙板生產現狀
由于瓦楞紙板是重要的紙質包裝材料,自1995年以來,世界瓦楞紙板:產量年年增加。1995年瓦楞紙板產量為1104.03億平方米,1996年、 1997年、1998年、1999年分別增長到1147.37、1198.99、1207.62和1216.21億平方米,年均增長2.4%。2000年產量增長了3%,達1252.85億平方米。 2000年世界各大洲瓦楞紙板產量{單位為億平方米}如下:北美洲居首位,425.57,占世界總量34%;亞洲其次,390.37,占31.1%;歐洲第3位,341.73,占27.3%;中南美洲第4位,65.06,占5.2%;非洲第5位,16.4,占1.3%;大洋洲第6位,13.72,占1. 1%。瓦楞紙板最主要應用領域是包裝產業。以日本為例,1997年日本國內紙板消費量為83.2億平方米,絕大部分(99。31%)用在包裝領域,非包裝應用只有區區5750萬平方米。僅占0.69%。
2、我國瓦楞紙板生產現狀
我國瓦楞紙箱業起步較晚,1954年才開始推廣使用瓦楞紙箱,較日本晚40年,較美國晚60多年。同時,技術起點低,一開始沿用日本上世紀30年代的單機,工序間全靠手工連接,沒有流水作業。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瓦楞紙箱業迅速發展,增長速度在各生產大國中是最高的。1995年產量為74.00億平方米,1996年、1997年、1998年和1 999年分另快速增長到85.00、95.00、103.50和113.51億平方米,平均每年遞10億平方米。1995年至1999年4年共增長53. 4%,年均增幅為11.3%,大大高于世界平均增長率。 2000年產量為123.00億平方米,比上年增長8.4%。我國瓦楞紙板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比例,1995年僅為6.7%,1996年、1997年、 1998年和1999年分別上升為7.4%、7.9%、8.5%和9.35%,2000年己提高到9.8%,將近1成。
2000年瓦楞紙板生產量超過100億平方米的國家只有3個,分別是美國341.73億平方米,日本134.58億平方米,中國123.00億平方米。我國從1995年開始,瓦楞紙板生產量一直居世界第三位,僅次于美國和日本。
三、瓦楞紙箱業發展方向
1、產品向全面發揮包裝功能的方向發展
大家知道,包裝有七大功能:保護商品、美化商品、節約成本、便于儲運、利于計量、引導消費、提高附加值。概括起來是兩大類,一類是功能性,實施對商品的保護,它體現了包裝的本質;另一類是增值性,促進商品的銷售,它展現包裝的魅力和效果。以往,瓦楞紙箱主要作為運輸包裝,實施對商品的保護,達到功能性目的。隨著經濟的發展,商品對包裝要求的提高,瓦楞紙箱不但要起保護商品、節約成本、便于儲運、利于計量的功能性作用,更要發揮美化商品、引導消費、提高附加值的增值性作用,要求其展現包裝的魅力和效果,促進商品的銷售。因此,目前瓦楞紙箱正由過去作為運輸包裝向今后既為運輸包裝又為銷售包裝兩者相結合的方向發展,適應性更強,使用范圍更廣,不斷滿足商品包裝的需求,成為各類商品十分理想的包裝制品。
2、生產設備向高檔化發展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瓦楞紙箱業的發展依靠國民經濟的發展,也依靠科學技術的進步,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技術裝備水平的提高。瓦楞紙箱技術裝備是瓦楞紙箱業的基礎和依托,而紙板成型設備是關鍵設備,是紙箱生產企業技術裝備水平的標志。發達國家早已淘汰了單機和單面機,因為用其生產操作,一是工序多,勞動強度大;二是生產規模小,產量低;三是不能保證質量,這樣必然造成效益低下。由生產線取代,這是發展方向和必然趨勢。當今,生產線也在加快更新換代,升級提檔。向高速、高效、寬幅、低耗、封閉無污染、計算機控制、多功能的方向發展。現在,屬于后道工序的印刷開槽機也成為關鍵設備,它對紙箱的促銷增值功能起至關重要的作用,須有精良的技術性能,向著高檔、,陜速、多色、寬幅、自控的方向發展。
3、生產模式逐步推行集中制板分散制箱
從瓦楞紙箱業進入生產線階段開始,集中制板分散制箱這種生產模式已經誕生了。經過10多年生產實踐和理論探索,業內基本形成比較一致的意見,認為集中制板分散制箱體現了社會化大生產的專業化分工和協作,有利于產業結構調整和提升,符合市場經濟的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和優勝劣汰規律;應逐步推行。同時,要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要守合同重信用,并積極妥善地處理和解決雙方合作過程中的難點和難題,使制板企業與制箱企業更趨協調、融洽,使集中制板分散制箱的生產模式日趨完善、成熟,從而不斷推動行業的發展。
4、瓦楞紙板結構注重開發創新
瓦楞紙箱業有100多年歷史,產品、工藝、技術、設備等都已十分成熟,但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近年來,國內外對瓦楞紙板結構加強研究開發,開拓創新,有所突破。
一是開發了G型瓦楞紙板。去年歐洲開始流行,市場反應熱烈。由于以往瓦楞紙板只能在凹版印刷機上印刷,若要得到膠印的效果,只能把預先印好的面紙裱貼到露坑紙板上去。而G型瓦楞紙板,則可在膠印機上直接印刷,也不會在坑紋受壓變形而降低或破壞紙板的強度,可使包裝設計靈活多樣,印刷精美。G型瓦楞紙板最初用作折疊紙板的替代品,現用作小型商品的保護及運輸包裝。
二是開發了F型和K型瓦楞紙板。國外用F型瓦楞紙板作商品外包裝或集裝箱運輸包裝用;K型為特大瓦楞,用于重型包裝。
三是創新了“高強度瓦楞紙復合板”。最近,溫州中申板業有限公司研制開發了“高強度瓦楞紙復合板”。這家公司的董事長、總經理原都從事服裝行業,但不畏“隔行如隔山”的艱險,毅然投入財力、人力,研發瓦楞紙板新產品。該新產品借鑒蜂窩板芯紙排列結構的形狀,改變傳統瓦楞紙板的瓦楞紙臥式排列結構,創新地采用瓦楞紙立式緊密排列結構,強度高,具有優異的抗壓、抗彎和緩沖性能,可替代重型瓦楞紙板、蜂窩紙板和木板包裝,是一種新型的環保包裝材料。該產品的生產設備投入不大,生產工藝相對也較簡單,生產成本不高,比較符合中小紙箱企業開發新品的發展方向。該產品已經通過了由溫州市科技局主持的新產品鑒定,現已開始推廣使用,效果良好。
5、亞洲瓦楞紙箱業重心正在向中國轉移
日前,亞洲地區瓦楞紙箱協會會長廖寶浩先生談話中指出,中國將成為亞洲地區瓦楞紙箱生產銷售的重心所在和領導者。
據廖會長介紹,中國的紙箱銷售正快速增長,與亞洲乃至世界其它地區銷量萎縮形成鮮明對比。亞洲的韓國、新加坡等地都出現了負增長。1996年中國紙箱銷量約為80億平方米,僅為日本銷量的一半,2000年銷量已增長到125億平方米。預計2002年到2008年,中國的紙箱銷量將再增長35%,達到200億平方米,而日本只維持在135億平方米。在世界各大洲中,目前瓦楞紙箱銷量北美洲居第一位,歐洲第二位,亞洲第三位,約400億平方米。在未來的六七年里,中國經濟在亞洲的高速發展,將帶動和推進亞洲的瓦楞紙箱銷售量超過北美洲而躍居世界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