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上有“邊際效益遞減”之說。說的是企業生產達到一定規模后,增產部分的利潤率是遞減的,原因一是增產成本加大,二會吸引其他競爭者進入造成利潤分流。但是,對目前國內中小學教材來說,似乎是個例外。
上周,一年一度的全國書市在天津開幕。在熱熱鬧鬧的書市背后,業內有專家憂心忡忡:我國出版業產值和利潤過分依靠教材,導致出現結構失衡、原創性不強等突出問題。據統計,我國出版業50%以上的產值來自教材,教材的利潤率更高出行業平均水平20%以上。
從簡單的分析看,教材產值大、利潤多,原因是我國在校學生多,僅處于9年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就有2.2億人。有這樣的規模,利潤自然可觀。
但是,專家擔憂和公眾抱怨的是,發行量居世界之最的國內教材出版發行業,其利潤率不僅沒有因量大而“遞減”,而是在增加———從上世紀90年代初以來,在紙張漲價、發行成本增加等理由之下,教材價格持續上漲。教材出版發行連續幾年名列國內十大暴利行業。
行業性暴利出現的原因是政策性壟斷。為了克服政策性壁壘的弊端,2002年,國家在安徽、福建和重慶進行中小學教材出版發行招標投標試點。結果是,有的地方新華書店“竭盡全力”讓利后,其幅度竟然只有0.3%。教材招投標試點就此流產———據說原因是70%利潤都來自教材發行的新華書店,目前“進入市場的條件尚不成熟”。
回顧近30年來產業部門的市場化進程,是個很有意思的話題。無論從最初舉步維艱的國有商業系統改革,還是近年來才逐步開放的電信、公共事業市場,那些長期習慣于靠行政指令和“一山不容二虎”的企業,都曾有過類似“條件尚不成熟”的借口來拒絕接納其他競爭主體。“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笔袌鼋洕w制的建立和完善,不僅沒有使諸如商業、電信市場出現危機和萎縮,多元化競爭主體的出現反而帶來了產品和服務的極大豐富。試想,要是沒有聯通、鐵通等競爭主體的進入,現在買手機、裝電話說不定還得花上幾千元的初裝費在電信局門口排隊等候呢;三四年前,長途電話費每分鐘需付2元多,現在滿大街的公用電話亭都打出“每分鐘0.2元”的牌子招攬顧客。
如何終結教材的暴利?那就是開放發行市場,引進更多的競爭者。通過開放,在教材發行出版中造成“鯰魚效應”,不同的市場主體自然會有辦法把教材利潤“遞減”到合理水平。
不過,目前的教材出版發行改革有另一種聲音。有人說,大家不要把目光盯住獲得特許經營的少數出版社和新華書店手上的發行權,因為義務教育階段,教材將來隨著國家和地方財力增強要“免費發放”。但“免費”只是相對學生而言的。在教材印刷出版發行環節,依然是有價的,只不過是在付費的形式上改為政府集中采購而已。因此,筆者以為,如果政府采購環節不公開透明而供貨渠道單一的話,出版發行者有可能獲取更高的壟斷利潤。
教材出版發行市場的陽光,就是公平競爭環境。
作者: 鄧建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