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令世界矚目,但是與之相伴的高開發、低利用、高污染也令人焦慮。在今年3月召開的“兩會”上,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鄭重提出,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和污染。作為能保證經濟持續長久發展的循環經濟模式,能讓百姓過上什么樣的生活,看到什么前景?記者近日對被稱為污染大戶的造紙企業進行采訪時,被譽為造紙企業探索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第一人的金光集團APP,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給了我們最好的答案。
經濟是否能循環,社會責任感最關鍵
自從90年代可持續發展戰略以來,發達國家正在把發展循環經濟、建立循環型社會看作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途徑和實現方式。
何謂循環?閆敏博士后說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它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而不是機械論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傳統經濟是一種由“資源——產品——污染排放”單向流動的線性經濟,其特征是高開采、低利用、高排放。在這種經濟中,人們高強度地把地球上的物質和能源提取出來,然后又把污染和廢物大量地排放到水系、空氣和土壤中,對資源的利用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過把資源持續不斷地變成為廢物來實現經濟的數量型增長。與此不同,循環經濟它要求把經濟活動組織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其特征是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質和能源要能在這個不斷進行的經濟循環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降低到盡可能小的程度。
很多人認為,有些企業避而不談循環經濟的主要原因是急功近利心理較重,害怕短期投入太多,無法及時得到回報。于是有的企業干脆不建環保設施,有的則是建個“擺設”,束之不用。但是金光集團APP對此的看法確完全不同,他們認為循環經濟讓企業和社會都嘗到了甜頭。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金光集團APP在華環保投入達40億,初期投入確實占了很大比重,但是通過廢物回收、深加工和循環再利用,不僅大大降低了生產本成,而且帶來了用金錢買不來的社會效益。
營利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但是對于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來說,總會認為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是相輔相成的。一位經濟學者普說,趨利是企業的本質,如果它再不把自己視作社會中的一分子,承擔起應盡的社會責任,那它的發展對整個社會都將是危險的。在金光集團的帳目上,一筆筆環保投入清晰記錄在案,旗下的寧波中華紙業成為中國第一家通過ISO14001國際權威環保認證的造紙企業,且在華11家紙廠通過該環保認證,是中國通過ISO14001國際認證最多的紙業集團。事實勝于雄辯,金光集團APP讓我們看到了循環經濟的實例。
小循環根治污染,能讓“黑油”變清泉
走進金光集團的任何一家紙業公司,除了現代化的廠房、干凈的院落外,最為引人注目的就是猶如花園一般的亭臺水榭、綠樹清塘,與人們所形容的黑水翻滾、污氣逼人、廢渣遍地的造紙廠場景截然不同。記者不禁自問,這就是循環經濟?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金光集團把原料運進工廠直至生產出紙產品的過程稱為小循環系統。用金光人的話說,小循環經濟就是戰勝“三廢”。就拿廢水處理而言,在木片蒸煮這個過程,大量含有堿性木質素的深褐色液體隨之產生,在漂白的過程中,也會產生堿性和酸性廢水。由于上一套廢水處理系統投入甚大,一些小工廠便將不經過任何處理的“黑水”直接拜謝出去流入農田、江河、任其污染農作物和生物。但是APP海南金海漿紙業公司的負責人告訴記者,愛護環境是企業的責任為了根治污染,公司不惜投入巨資,設置全套完整的堿回收系統,將黑液完全回收利用,轉換為有用的紙漿蒸煮藥液,同時,借由燃燒黑液所產生的熱量將水轉換成蒸汽用來發電。而漂白過程中產生的廢水,通過采用全套先進優良的制漿工藝與設備,將水和漂白藥品的耗用降至最低。就這一“變廢為寶”的循環系統,使紙漿的制造成本大幅降低,真正實現了社會與企業的“雙贏”。
到過碼頭、火力發電廠的人肯定都見過露天堆得像山一樣的礦砂、煤炭,大風一吹,粉塵四起,遮天蔽日,不控制污染的造紙企業與這沒會么兩樣。走進APP寧波亞洲漿紙業有限公司,一座形似天文臺的巨型深藍色鋼網架建筑物非常吸引人,據介紹,這是專門用來儲存公司自備熱電廠用煤的煤廠,自從煤廠戴上鋼口罩,取煤、輸送全都可在封閉狀態下進行。就這一創新,引來國內六、七家大電廠前來觀摩接洽,要求建類似的儲煤場。
“積沙成塔、集腋成裘”,十多年來金光集團在環保方面的投入和管理力度并不遜于生產經營。海南金海漿紙業有限公司的負責人深有體會地告訴記者,為了根治污染,公司采用先進的生產工藝、先進的技術裝備和管理控制系統建立了一整套環境管理、清潔生產和環境污染預防體系,從源頭控污,實現排放物循環再利用。這些年海南金海的環保投資已達3億多美元,“三廢”排放標準遠遠低于國家標準,甚至低于歐洲標準。
大循環保護生態,力求荒山變綠野
造紙是一個消耗木材的產業,其原料主要是木槳。從2000——2003年中國木漿進口量的數據來看,這幾年平均每年以22%的幅度大幅增長,遠遠超過同期中國紙業的產量和消費量。由于中國紙業正逐步由草漿原料改成木漿原料,以解決質量和廢水污染問題。據業內人士預測, 2010年,中國造紙原料中木漿的自給比例將從目前的5%~6%提高到20%,整整提高3倍!然而中國速生林較少,沒有可開采的森林資源,因此,業內人士認為,要想扭轉單純依靠進口的局面,惟有發展自己的林漿紙一體化工程。
金光集團把保護生態前提下的原料自給稱為大循環系統。1992年,金光集團將林漿紙一體化循環經營模式帶入中國,開始在海南、廣西、廣東等地造林。截至2004年底,造林面積已超過300萬畝,在中國投入的林地建設資金總額超過10億元人民幣。據了解,金光集團中國公司已在海南、廣東、江蘇等地建立大規模速生林苗圃中心,僅海南定安苗圃,年產速生林組培苗、扦插苗和種子實生苗就有近1億株,可供應每年60萬畝造林所需的種苗。大面積的種植速生林,這些地方荒山變綠,空氣清新,改善了生態,也遏止了水土流失。在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海南儋州螞蝗嶺和土地沙化最為嚴重的東方島西林場成規模種植桉樹后,林地周圍竟開始蓄水。
金光集團還根據對林木生長量的觀測,進行科學分期輪伐,形成分期采伐和分期種植的循環經營模式。比如6年成材林木,每年只采伐成材林木的1/6,這就使林地始終保有5/6的綠地面積。
與傳統的造林方式相比,金光集團的科學營林方式使林木成材期大大縮短,如桉樹成材期從10年以上縮短為6年左右,輻射松成材期從20年以上縮短為10~15年,提高了林業生產和轉化效率,同時科學營造速生林也為造紙企業林漿紙循環經營創造了良好條件,既促進了造紙工業與環境協調發展,又實現了造紙業產業的升級。
“路漫漫其修遠兮”,在采訪結束時,金光集團APP對自己摸索的循環經濟模式很自豪,但也很低調。他們只是告訴記者,這只是一個開始,為了中國造紙業的健康發展,他們還將上下而求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