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湛——國家新聞出版署副署長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十六屆四中全會適時做出了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這是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指導思想的新發展,是我們黨執政理念的一個飛躍。新聞出版業如何結合行業特點和實際,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探索一條中國特色新聞出版業發展之路?不久前,國家新聞出版署副署長于永湛接受了記者的采訪,并就此問題談了自己的看法。他說——
我認為,要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推進出版業發展,首先必須全面理解和把握科學發展觀。談科學發展觀,其根本著眼點是要用新的發展思路實現更快更好的發展。所以,科學發展觀的實質是要實現經濟社會更快更好的發展。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離開發展,就無所謂發展觀。
出版產業與國民經濟的各行業相比,既存在許多共性,又有著自身的個性即特殊性。這就要求我們既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基本理論、基本原則和基本要求去做,又要結合本行業的特點和實際,具體分析,具體運用。當前,出版產業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需要正確把握和處理好以下十個方面的重大關系。
第一個方面的關系:事業和產業的關系。首先要堅持兩手抓的原則,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業,一手抓經營性文化產業。兩者之間互相聯系、相互促進,構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發展的兩個輪子。深化出版改革既要保證公益性文化事業的發展,又要推動經營性文化產業的壯大。其次要明確發展思路政策。從發展思路上講,公益性文化事業由政府主導,經營性文化產業由市場主導。公益性文化事業的改革和發展,以增加投入、轉換機制、增強活力、改善服務為重點;經營性文化產業以創新體制、轉換機制、面向市場、增強活力為重點。再次,要做好對現有出版單位的區分定位和分類指導工作,積極穩妥地推進屬于經營性文化產業性質的出版單位的轉制改制工作。
第二個方面的關系: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關系。處理好二者的關系,應把握好三點或掌握好三個原則:一是要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出版業是生產精神產品的特殊產業,具有教育人民、引導社會的功能。新聞出版工作應當充分認識自己肩負的社會責任和歷史責任,充分認識我們生產的精神文化產品對人民、對社會所產生的影響。二是要努力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對不同性質的出版單位,要求有所不同。對事業單位,主要要求的是社會效益,因此要加強政府的支持力度;對企業單位、產業單位,要在強調社會效益的前提下,努力做到兩個效益的統一。三是當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發生矛盾,處于沖突時,經濟效益要堅決服從社會效益,決不能以一己之利、一時之利而損害人民、國家和社會的利益。
第三個方面的關系:主旋律和多樣化的關系。處理好弘揚主旋律與提倡多樣化的關系,應重視三個問題:一是要克服認識上的片面性,正確把握主旋律的內涵。主旋律不是空洞化,不是單一化,不是簡單化。主旋律體現的是時代精神和先進文化、社會進步的方向,是人民群眾精神世界的主流,精神文化的主流。主旋律的作品完全可以實現兩個效益的統一,完全可以贏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這幾年有些熱銷的圖書、音像制品就可以說明這一點。二是全面理解多樣化的要求。多樣化至少包含兩個方面,即內容上、題材上的多樣化與表現形式、體裁、藝術風格上的多樣化。內容方面的多樣化,要求我們凡是一切健康有益的文化,都要積極提倡、鼓勵和支持,凡是腐朽的文化都要堅決抵制。多樣化不是低俗化,不是媚俗之風。在作品表現形式上,確實要豐富多彩、多種多樣,生動活潑。三是要把弘揚主旋律與提倡多樣化有機地統一起來,按照“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三貼近”的要求,統一到建設先進文化、滿足人民群眾多方面、多層次、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中去。
第四個方面的關系:公有制為主體和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關系。在整個出版產業,由于編輯、印刷、發行、科研、教育和貿易各個行業、各個單位的情況不同,性質不同,如何落實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正確處理好公有制為主體和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關系,對推動出版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我認為,處理好兩者的關系,要把握好這樣幾個要求:一是要區別對待。不同行業、不同單位和不同企業,要求不一樣,政策也不一樣。比如印刷行業、光盤復制行業就與編輯出版行業很不一樣,編輯出版行業又與發行行業很不一樣。二是要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積極推行公有制的多種有效實現形式,加快調整國有經濟布局的結構。要進一步增強公有制經濟的活力,大力發展國有資本、集體資本和非公有資本等參股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使股份制成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出版行業如何貫徹落實這些要求,值得認真研究探索。三是在體制改革中,在國家有關政策已十分明確的情況下,那些屬于放開的行業,要清除體制性障礙,積極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
第五個方面的關系:東部和中西部的關系。處理好這個方面的關系,主要是解決好統籌區域發展的問題,達到合理布局、共同發展的目的。從西部地區的整體情況來看,由于歷史和地理區位等方面的原因,產業發展的規模較小,市場化、集約化程度不高,出版綜合資源匱乏,市場培育、創新能力、人才建設、科技應用等方面與東部地區的差距越來越大。從現實的情況看,西部地區改革和發展的壓力比東部地區要大。所以,我國出版業的整體推進和產業持久發展,必須要研究和處理好東部與中部、西部的關系問題。統籌東中西部的區域發展,一是要從實際出發,注意發揮中西部地區的優勢和積極性,逐步扭轉地區差距擴大的趨勢,跟上出版產業快速發展的步伐。甘肅《讀者》雜志的發展就積累了不少經驗,可供西部地區借鑒。二是要完善產業政策。國家在制定相關政策時,不要搞“一刀切”,要充分考慮中部西部的情況,注意從政策上給以扶持,促其加快發展。三是要強調區域的良性互動,特別是加強東部地區、中部地區與西部地區的交流與合作。在圖書出版方面,東西部曾經共同開發選題、開拓市場,支持西部優秀民族圖書的出版,積累了不少經驗。多年來,東、中部地區從人力、物力、財力方面對口支持西部地區,這些好的做法要堅持下去。從產業發展上講,西部地區、中部地區的市場開發出來了,全國的出版物市場規模才能擴大,產業才能做強。
第六個方面的關系:面向城市與面向農村的關系。科學發展觀強調的五個統籌中,第一個統籌就是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城鄉發展的實質,是解決“三農”問題,促進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轉變。從我國目前的出版情況看:出版物的消費市場主要是偏重于城市;在城市,一般讀物的主要消費者又偏重于“白領”階層。這個現象值得研究。是不是出版物在農村就沒有市場?農民和城市普通居民是不是就沒有消費能力?從2002年發行方面的統計情況看,城市零售24697億元,農村零售8029億元,城鄉零售比例為75∶25。2003年,這個比例為76∶24,有些微變化。這個情況一方面說明了城鄉消費比例嚴重失調的狀況,另一方面也說明了出版物在農村仍然有市場,在經濟文化相對發達地區,農村市場可能更大些。處理城鄉關系問題,一是要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局出發!叭r”問題的解決關系到當前的社會穩定,關系到國家的長治久安,關系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總目標的實現。服務于永湛(左一)和馬耳他總統、中國駐馬大使合影“三農”是出版工作者的責任和義務,是出版工作的基本立足點。二是要從滿足八億農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出發。沒有八億農民的小康,就不可能實現全面的小康;沒有農村的現代化,就不可能有全國的現代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有文化出版要求和指標,關鍵是要多出廣大農民買得起、讀得懂、用得上的出版物,用優秀的出版物和優質的服務滿足他們的需求。三是要從出版產業發展的前景出發。城市市場的增幅是有限的,文化出版產業的發展機遇和前景在農村,在八億農民的廣闊市場。這是中國出版業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
第七個方面的關系:平面媒體和多媒體的關系。處理好這個關系,主要是要在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背景下解決好調整產品結構的問題。目前,我國出版產業中,產品的結構問題值得重視:平面媒體比重很大,多媒體比重很小。圖書、報紙、期刊的產值規模遠遠大于多媒體的產值規模。但進一步分析發現:平面媒體近年來發行量和銷售額在增長,但增長的速度卻在下降,而多媒體包括音像、電子出版物、網絡出版物增長的速度均在兩位數以上。從產業長遠發展來看,要處理好平面媒體與多媒體的關系。一方面要重視平面媒體的發展,充分挖掘平面媒體發展的潛力,另一方面對多媒體的發展又要有所側重,有所扶持,注意把握發展機遇。要重視新技術應用,新媒體的開發,積極開拓新的領域,擴大產業增長點。在這個方面,必須要有長遠眼光、戰略眼光。
第八個方面的關系:集團化與集約化的關系。主要是研究解決好企業組織結構問題。在出版改革中,提得較多的是集團化建設。從1996年開始批準組建第一家試點集團以來,至今各類出版集團已有64家。集團化建設對于政企分開、管辦分離、調整結構、優化資源配置,形成規模,壯大實力,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改革不可能只是一種模式,發展不可能只是一種模式。我國地區、部門、單位的差異較大,世界各國出版產業的發展也不是單一模式。從目前來講:改革和發展要強調合理的企業組織結構問題。在產業發展中,在市場主體中,既要組建大型的出版集團、報業集團、期刊集團、發行集團和印刷集團,又要培育一些由大社名社形成的、走內涵式發展道路的專業集團,還要重視和支持大批中小出版單位走“專、精、特、新”的發展路子,做到大中小并舉,綜合和專業集團各得其所,企業組織結構合理,形成良好的出版產業生態平衡。
第九個方面的關系:“走出去”與“引進來”的關系。這就是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關系,實質是如何利用兩種資源,開拓兩個市場的問題。近年來,出版業在“走出去”、“引進來”方面取得了重要成績,積累了一些經驗,但也確實還存在不少問題。比如,長期以來出版物進出口、版權引進與輸出數量的情況是,進口大于出口,引進大于輸出,“逆差”在不斷增大。出版業在利用國外資源、開拓國際市場方面,還遇到不少困難,收效還不理想。從出版業長遠發展來看,隨著國內市場的相對飽和與外來競爭壓力的加大,我國出版業必須高度重視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處理好“走出去”與“引進來”的關系問題。“走出去”與“引進來”都要立足于繁榮發展民族出版業,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增強我國出版業的競爭實力。在“走出去”方面,要著力推進中華文化走向世界。采取多種措施,諸如消除影響“走出去”的體制性障礙,放寬出版物出口權限審批,實行優惠的經濟政策,支持和鼓勵我國出版物出口,抓緊國際業務人才的培養,進一步拓展“借船出海”的渠道。
第十個方面的關系:市場機制和宏觀調控的關系。出版產業的發展必然涉及正確處理充分運用市場機制和加強宏觀調控的關系問題。長期以來,我們較為熟悉行政調控手段,不善于運用市場手段。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都強調,要在更大程度上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加強和完善宏觀調控。推動出版產業的發展,要善于把握和運用這兩手。一方面,要健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制,推動出版單位體制和機制的創新,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善法人治理機構,充分運用市場機制促進發展。另一方面,要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運用法律手段、政策手段、經濟手段等做好宏觀調控,給出版產業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使出版業的發展和整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相協調相適應,真正發揮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輿論保障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