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況
英國著名自然學家達爾文1832年曾經到過烏拉圭。他被這個南美國家當時沿海、臨河地區林木那樣的稀少而感到驚訝。他在形容馬爾多納多濱海地區時寫道:“盡管風景美麗,但連一棵樹木都沒有!”但隨著像亨利.布爾內特這樣的從事伐木生意的人物的出現,烏拉圭濱海和內地的景觀開始發生變化。不過,真正發生巨大變化的才是近16年來的事情。16年來,烏拉圭政府鼓勵投資人工林建設,一座座山丘和坡地披上了聯片的桉樹和松樹綠裝。迄今為止,烏拉圭擁有天然林81.1萬公頃,人造林71.41萬公頃。
隨著烏拉圭人工林砍伐期的來臨,吸引了眾多的外國投資者來烏興建木材加工企業。2005年3月7日,芬蘭波尼亞公司(BOTNIA)在烏拉圭首都蒙得維的亞市和黑河省弗蘭依本托斯(FRAYBENTOS)市分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宣布BOTNIA已正式批準在烏FRAY BENTOS市建設一座年產100萬噸的漂白桉木紙漿廠,總投資額為11億美元。這是芬蘭私人工業企業在海外最重要的一項投資,也是烏拉圭迄今為止所吸引的最大外資項目。該廠將于2007年中期開始投產,生產的紙漿將賣給BOTNIA公司在歐洲、亞洲以及烏當地的造紙廠。其中50-55%的產品將出口到歐洲,30-35%的產品銷往中國,其余的銷往美國等地。隨著而來的將是西班牙的恩塞(ENCE)公司,該公司也要在同一地區建立造紙廠。世界紙漿巨子接連來到烏拉圭建企業開發林業資源,意味著主要用于出口的烏拉圭林業部門已趨成熟。幾年之后,林產品將成為烏主要出口產品。

烏拉圭政府鼓勵營造人工林的政策始于1968年,是年頒布的13.723號法令允許公民進行人工林貿易,可享受稅收和貸款優惠。1987年頒布的15.939號法令規定豁免林地稅,政府向造林者提供相當于其造林成本的50%的特別貸款并免除造林所需物資的進口稅。根據法令規定,從2004年開始逐步減少以上補貼措施,至2007年全部取消。
在政府優惠政策的推動下,烏拉圭人工林年均增長面積從1975年-1988年間的2500公頃增加到1988-1994年間的27300公頃,1997年曾一度達到40000公頃。由于造林成本的提高,自1999年起開始下降。截止2004年底,烏拉圭人工林面積超過了70萬公頃,其中15萬公頃為牲畜棲息林和觀賞林。天然林面積為81.08萬公頃。

烏拉圭的人工林主要集中在RIVERA、TACUAREMBO、RIONEGRO、PAYSANDU以及東部山地。桉樹(GLOBULUS和GRANDIS兩個品種)和松樹占了80%。GLOBULUS按樹10年后就可砍伐,而GRANDIS按樹和松樹則在生長15-20年后方可成材。烏拉圭現有的人工林從2006年開始可以成片砍伐。
二、林業公司簡況
隨著人造林貿易的興起,在烏拉圭涌現出了數以百計從事林產品開發的企業,企業規模大小不一。專門從事造林的企業約有1000家,其中12家擁有鋸木廠,其余均為小型造林企業。造林企業中實力較大的有:
烏拉圭奧特吉集團公司(GRUPO OTEGUI)旗下的URUFOR公司,在RIVERA省擁有一家鋸木廠;
西班牙ENCE集團旗下的EUFORES公司,在烏拉圭已經有15年的營業史。擁有一個鋸木廠和一個專用碼頭;
荷蘭BOTNIA公司,2003年購買了烏拉圭資本的FOSA公司的60%股份。
目前在烏業已投產的造紙廠只有寥寥數家,規模較大的有荷蘭BOTNIA公司和西班牙的ENCE公司兩家。正如上面提到的,這兩家公司已經準備投資興建大型紙漿廠。有更多的企業也在研究和實施建立紙漿廠的方案。FOSA公司在濱海地區擁有9萬公頃土地,其中60%為人工林地
美國WEYERHAUSER集團旗下COLONVADE YLOSPIQUES公司,在烏拉圭北部擁有7萬多公頃的人造林,計劃興建鋸木廠和木材加工廠。
其他企業規模都不大,多為在90年代通過購買現有林地或自己投資興建人造林而建立起來的企業。90%的企業的林地不足1000公頃,但他們占據了全烏40%的商用林地面積。近十幾年來,這類小企業發展迅速,1999年僅有178家,2000年增加到了1083家。由于大企業占據了國內大部分木材貿易,中小企業以區域合作為形式,組織起了共同銷售其產品的貿易集團,并且著手尋求工業投資來建立自己的鋸木廠。

到目前為止,在烏拉圭的林業投資中,國有資本占55%,其中商業用林投資占42%,牧農用林占13%;外國資本占4513%,其中商業用林投資占37%,牧農用林占8%。
三、制約林業健康發展的主要因素 。ㄒ唬┻\輸體系存在嚴重的瓶頸現象,主要表現在現有港口深度不夠,缺乏能夠進入大型運輸木材船只的碼頭;鐵路陳舊。為解決這些問題,烏拉圭新政府已經將擴建港口、疏浚航道、恢復鐵路系統納入其優先要解決的議事日程。并歡迎國內外企業在烏投資參與港口和鐵路改造。

。ǘ┕途G色和平組織勢力強大
烏拉圭工會勢力一向十分強大。他們以及一些左派議員以不相信資本家、特別是不信任外國資本家以及環境問題為由,堅決反對芬蘭BOTNIA公司在烏建紙漿廠。2003年,一些綠色和平組織和有關的地方政府也以可能帶來污染風險為由,掀起了一股反對建立紙漿廠的浪潮。阿根廷政府也曾反對烏拉圭在烏拉圭河岸建立紙漿廠,以免污染河水,為此,兩國外長在2004年3月簽署了提高烏拉圭河流域污染控制力度的協議書。
面對以上情況,一些外國紙漿行業的巨子據理力爭,毫不退縮,芬蘭投資商的表現優為突出。巴斯克斯左派政府上臺之后,他們要求澄清有關政策。YALE大學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芬蘭、挪威、烏拉圭、瑞典和冰島是世界上可持續環境指數最高的國家,而芬蘭國內現有33家紙漿廠,這說明芬蘭技術可以解決環保問題;西班牙ENCE行政經理GABRIELTOVAL也對烏拉圭工會言行不滿,他在2003年11月份說,“出于語言純粹癖和信息不通之故”,烏拉圭表現出一種針對私營大企業建議的“文化抵觸情緒”。他稱,紙漿廠的污染很小。又指出,阿根廷在烏拉圭河域建有4個同類紙漿廠,它反對在烏拉圭河域建廠,無非是想把外資引向他的國家。他預測說,ENCE公司欲投資6億美元建一紙漿廠,年出口值至少可以達到2億美元。巴斯克斯左派政府上臺之后,明確表示尊重業已對外簽署的所有投資合約和鼓勵外國公司在烏拉圭林業部門投資建立企業。烏拉圭新政府的表態使BOTNIA公司吃了定心丸,終于作出了在烏投資11億美元興建年產100萬噸的紙漿廠的決定。BOTNIA公司的這一決定,也使烏拉圭政府感到歡欣鼓舞,牧農林部副部長阿加西說,“我們終將可以結束僅僅出口原木的時代了”。
據說,芬蘭BOTNIA集團原本欲將上述紙漿廠建在中國南部地區,后又決定改建在巴西,但最終決定建在小小的烏拉圭。是什么原因讓它作出這樣的決策?是由于它看中了烏拉圭政局穩定,看中了烏拉圭桉樹林多,質量高,成材快。烏拉圭的松樹也比北歐的松樹成長的快,烏拉圭目前是僅次于新西蘭、南非、智利和巴西之后的世界上第五大人造林大國。此外,烏拉圭勞動力素質較高,成本也相對低。

四、烏拉圭林產品出口貿易現狀和前景
迄今為止,烏拉圭林產品出口主要以原木為主,出口值很小,但增長很快。1989-2001年間,包括紙張和紙箱在內的出口年均增長率達17%。1990年出口值僅為1300萬美元,2000年則超過了1億美元。2004年烏拉圭出口木材8800萬美元,占當年全國出口總值的3%,紙及其制品出口4970萬美元,占1.7%。出口總值1.377億美元,占4.71%。具體出口產品主要有:原木、紙和紙箱、鋸木、衛生紙、本冊和木漿。出口到了近30個國家和地區,主要出口市場是:西班牙、挪威、芬蘭、葡萄牙、巴西、阿根廷、智利、意大利、美國和日本。
可以預見,隨著一批紙漿廠投產,烏拉圭的林產品出口將有一個大的飛躍,幾年之后,將超過肉類出口,成為烏主要出口產品。
附:世界木材資源量和漂白紙漿需求量一覽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