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11月中起,由于國際綠色和平組織的指責,關于云南發展林紙產業、金光集團云南造林項目引起了不小爭議。
綠色和平稱:金光集團在文山、臨滄、思茅等地大量種植人工林,“破壞了中國的生態環境”!而云南省政府的報告顯示,金光集團在云南已造林70余萬畝,絕大部分(98%以上)是在荒山荒地上造林,一小部分(約1%)對低產林地進行了改造。金光集團所營造的人工林,對綠化荒山、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小氣候等方面有著顯著效果,增加了當地森林覆蓋率,并有效地保護了更大面積的天然林。
事實上,國家森林法提出把森林分成兩類:公益林、商品林。兩者具有不同的功能,不能混為一談。前者是追求生態效益;后者是追求經濟效益。同時,商品林中除人工林外,也包含天然林,因為有些天然林林分質量低、密度稀疏,其產生的氧氣量、水土保持能力等生態指標甚至還不如人工林,這些天然林是必須要改造的!正如城市建設,有價值的老建筑應充分保留、修葺,無價值的舊房、危房則必須改建、重建。
云南省政府的報告進一步顯示,到2003年底,云南省已有以保護樹種、維護生物多樣性為目的的公益林1217.2萬公頃,占全省森林面積的50.2%,居全國省區的前列。以產業形式發展提高經濟效益為主旨的人工商品林,能緩解對天然林的需求壓力,保證森林資源的持續增長。
在云南,林紙項目究竟是有益于環境,還是有害于環境?千秋功罪,竟然只在于一念之差。這“一念之差”,就是環保標準的差異。
上世紀60年代,在南太平洋的無名小島上,發現了一個少數民族的部落群體。因為與世隔絕,這個部落依然保持著石器時代的原始生存方式——依靠石制工具和木棒狩獵為生。這一發現當時引起了轟動,同時也引起了爭議。一些歐美科學家提出,應該盡快將這座島嶼嚴密地封閉起來,禁絕外來文明的流入,以便于研究在自然狀態下人類社會進化的歷程;但是更多的人,尤其是人權主義者認為,這個少數民族的部落群體,同樣是人類大家庭的成員,應該擁有享受現代文明的權利。他們有權與外界交往,有權學習和使用現代工農業的成就,患病時有權得到現代醫學的治療…… 就研究人類文明發展歷程而言,這確是千載難逢而且不可再得的良機——歐美科學家封閉小島的提議不無道理。但是本著人類社會的公平原則而言,這個少數民族部落的成員也是人,任何人都不能剝奪他們的生存權和發展權。
人類面臨兩難的選擇。
之所以提起這段往事,是因為現在我們又面臨著類似的選擇。
綠色和平組織森林項目負責人強調:“云南的生物多樣性是一個完整不可分割的系統。每一個地區的生物多樣性都發揮著重要而特殊的功能與作用!薄凹词故侵脖幌∈璧幕纳剑餐瑯泳哂兄匾纳鷳B價值,如果不被破壞,在較短時間內就可以迅速恢復原有生態!币罁@一觀點,對任何天然林木的采伐,即使是開發植被稀疏的荒山,都會影響“云南的生物多樣性”這一“完整不可分割的系統”。而由此得出結論:金光集團在文山、臨滄、思茅建設人工林基地,將會破壞這些地區的生物多樣性系統,便順理成章了。
這種“原生態環境保護標準”力求把整個云南省保存為一個“原汁原味”的、純天然的、未經人工開發的生物保護區,實在是一個誘人的主張,很容易贏得的認同——但除了云南兩千多萬山區農民。
云南山區的許多農民至今尚未脫貧,人均年收入在550元(人民幣)以下。他(她)們中的不少人一生都未進過醫院。因為除了醫療費用讓他們覺得過于昂貴之外,僅從居住地到縣城醫院的路途之艱辛,也讓他們對醫院望而卻步——如果能連續翻越十多小時甚至幾天的山地,那么這病情顯然“不治也罷”;一旦病情嚴重,這山怕也爬不過去了。他們希望開山造公路,希望迅速引進現代化的大產業以增加收入……但是要在“林木滿山野”的云南,實現這些最起碼的生存和發展的愿望,不砍樹行嗎?
由此可見云南省政府的苦心了:選擇林紙一體化,是能在不減少(甚至擴大)森林覆蓋率的前提下迅速增長的現代化大產業;同時,占全省森林面積的一半以上的公益林受到嚴格保護。他們尋求的,不是一個“原汁原味”的純天然生物保護區,而是中共十六大提出的“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富人與窮人:環保之責該誰承擔?
在反對云南建設林紙項目的言論中,有一種觀點值得一提:云南是全世界僅存的25個生物多樣性重點地區之一,云南的生物多樣性是全人類的財富。言外之意是:因為是全人類的財富,所以云南人只有保護的義務,沒有自行使用的權利。
此話并非全無道理。但是如果說此話的人光是說三道四卻再無其它行動,那就有“站著說話腰不疼”之嫌了。
既然云南的生物多樣性,包括植被稀疏的荒山,都是全人類的財富,如果云南為全人類“原封不動、原汁原味”地保護了這一筆財富,那么應該對云南作出的犧牲給予什么樣的補償?云南人民的生存權和發展權又由誰來保證?
其實這事不難辦——你就拿出點錢,把價格很低的云南山地租下,并保護起來,再給當地人民更多一點的實惠——只要能達到說三道四者的生活水平即可。我想,云南政府和云南的老百姓是樂意接受的。如果沒那么些錢,那出力也行,不妨與云南山區的農戶來個“置換”,既能解決一戶貧困農戶的生計,而你又將得到親身參加保護全人類財富的機會。
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副局長潘岳在談到國際環境補償問題時指出:“世界也很不公平。以石油為例,全球為人類提供了1420億噸石油,而美國一家消費的石油就占27%。20世紀8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不足世界人口的14%,礦產品的消費卻達到全球的70%。正是由于消耗了大量資源,全球的資源問題才如此突出。因此,發達國家理應承擔更多的責任”。
這是很中肯的話。來自發達國家或發達地區的組織或個人,不應該在享用了地球的大部分資源之后,一味要求不發達或欠發達地區和國家的人民來承擔保護環境資源的全部成本,為保存一個原生態的旅游度假區而世世代代地落后、貧困下去——不發達或欠發達地區和國家的人民也需要生存和發展!因為你們過于奢侈的消費所欠下的債,不能全讓他們來償還!
千百萬年前,人類社會尚處茹毛飲血的遠古時代,站在周口店的山巔眺望,今日的北京還是一片莽莽蒼蒼的森林……而今,我們為這座高樓林立、立交縱橫的現代化都市驕傲,并不因為昔日森林的消亡而遺憾。要實現中國全面小康的宏偉目標,發展還是硬道理;當然,我們所要的發展,是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可持續發展,是人類與環境的和諧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