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實習生王淑偉、記者劉領報道:曾經因為不適應市場經濟而連年嚴重虧損,也曾經因為環保問題而幾乎陷入停產境地。如今,一切都變了!女兒河造紙園區通過轉變管理方式和經營思路,走出了連年嚴重虧損的困境,實現了由生產經營型向資產經營型的過渡和轉變,開始由“吃飯經濟”邁向規模發展。
依偎著女兒河水,憑著“紅燈牌”紙的聲名遠揚,錦州女兒河造紙廠僅1986年至1995年間就為國家上繳稅金954.3萬元,所生產的20余種文化、生活用紙銷往20多個省、市、自治區,衛生紙系列產品曾出口遠銷新加坡、匈牙利等國家和地區的超級市場。然而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階段,由于諸多因素的影響,工廠逐漸被列入我市特困企業。1998年2月,新一屆領導班子組建后,積極尋求企業生存的出路。2000年他們聘請芬蘭專家論證,專題研究工廠的存在價值。技術隊伍過硬、女兒河水質好、生產高檔衛生紙條件得天獨厚,專家的話堅定了他們的信心。2001年我市“并軌”工作開始,廠領導班子放眼于企業的長遠和未來,提出了企業“并軌”必須與企業改制相結合,償還職工債務與招商引資相結合的指導思想,決心借此重振“錦州女兒河”。他們充分利用政府給予的優惠政策,千方百計盤活企業有效資產,利用閑置的廠房、場地進行租賃經營或組建國有參股的股份公司及籌建女兒河造紙廠環保有限公司,逐步實現了企業由生產經營型向資產經營型的過渡和轉變。然而,雖然采取了許多措施,環保問題卻始終沒有得到根本治理,阻礙了女兒河造紙業“大展拳腳”。為了上環保設備,園區內各家老板們紛紛出資,變賣了部分資產,環保工程按期竣工。瓶頸一朝破,天地自然寬。
如今女兒河造紙園區的建設不僅有了一定的雛形,而且具有了相當的規模。園區內現有錦州女兒河衛生紙廠等5家私營企業和國有參股的錦州女兒河紙業有限責任公司,此外還有6家紙制品加工企業,女兒河衛生紙廠已通過ISO9001國際質量管理體系認證,產品遠銷日本。園區內正在運行的紙機生產線共有11條,紙制品加工企業共有加工設備和生產線15臺套。這些設備年產總量可達到1萬多噸,是改制前生產能力的二至三倍,企業走上了產業化、持續發展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