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把自然生態環境權益也設計為一種像煤可以交易的商品,那么一些地方政府可以通過正常交易獲取收益。
2月22日,金光集團APP(中國)公司在開庭前一天撤銷了對浙江省飯店業協會的名譽侵權訴訟。該訴訟的起因是去年11月,該協會以APP在云南毀林為由發起會員抵制后者的紙品。近日,云南省林業廳公布了對該“毀林事件”的調查報告,內稱出現相關問題是由于政府部門等“工作和管理上的疏漏”,主要責任不在于APP。
問題顯然沒有得到解決。保護自然與發展當地經濟的矛盾依舊將存在下去。這對矛盾在去年虎跳峽水利樞紐工程事件中已經凸現?梢灶A見的是,接下來的數年中,這對矛盾還將不斷牽動當地政府與環保主義者們的神經。
在此前多次輿論爭鋒中,環保主義者的觀點明顯占據了上風。浙江省飯店業協會的行為以極端的方式強調了環保的天經地義。很令人遺憾,這些觀點基本都企圖回避或者否定那對尖銳矛盾的存在。
此時,僅僅批評環保主義者“站著說話不腰疼”,或者指責當地政府和相關企業“惟利是圖”都有片面之嫌。不過,這個問題的解決也不適合采用一個折中的答案。不可能說讓企業少開發一點,環保主義者就會少“罵”一點。
在矛盾膠著之中,要尋找真正解決問題的“第三條道路”似乎并不容易。但可以大膽假設,如果在某種條件下,相關政府部門會開始主動要求保護自然生態,那么自然就與環保主義者站在一條船上了。因此,不妨小心求證一下創造這種前提條件的可能性。
首先要回答的是:環保主義者們為何偏偏就盯上了云南?要說污染和發展經濟帶來的生態破壞,以盛產“黑金”著稱的山西似乎要更厲害得多。采煤帶來的環保問題也是世人皆知,卻不見有類似云南這樣的輿論事件發生;蛟S可以把答案簡單地歸結為云南有美麗的自然風光。由此邏輯推出的結果可以用一句惡俗的臺詞來表述———“難道美麗也是一種罪”?
顯然,這種只適合肥皂劇的邏輯是有問題的。對云南的過多“關愛”反而會帶來一種區域上的歧視。在上述云南與山西的對比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兩地的區別。山西盛產煤炭,煤炭是一種可以交易的商品,煤炭為山西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同時,“晉煤外運”福澤全國。
與之相比,云南最大的資源似乎正是自然生態環境本身,正如煤之于山西一樣。這一資源既屬于云南,但對于整個中國來說又是必須得到保護的寶貴財富。環保主義者看到了自然生態環境對中國的意義,卻忽略了其對云南的意義。
換個角度看,如果能把自然生態環境權益也設計為一種像煤可以交易的商品,那么一些地方政府可以通過正常交易獲取收益,而不必再“靠山吃山”。只要這種正常交易有利可圖,其自身轉變為環保主義者都是完全可能的。自然生態權益的交易開始后,中央和地方的這本大帳由此也就有了算清楚的可能。
其實,這并不是天方夜譚。產權經濟學早就從理論上解答了這一問題。近日生效的《京都議定書》就設計了減排額度交易的機制。國內正在推行的水權交易和排污權交易也是這一思路的體現。交易的前提是必須先界定權利。
具體就云南的情況而言,可以通過中央加大轉移支付的傳統模式,也可以通過增加煙草、電力以及開礦等行業的地方稅收比例,以及給予發展中小企業的優惠貸款政策等方式來實現。
這或許只是一種適合中長期推廣的方案,但卻有助于相關討論走出“對罵”的樊籬,進入依靠市場規律辦事、推動市場制度建設的正路上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