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集團APP云南圈地毀林事件,標志著我國公眾生態覺悟的提高,也給了缺乏生態道德和社會責任感的企業一次嚴肅的警告:當你們的企業以掠奪中國生態和環境資源為條件,牟取自己的高額利潤的時候,肯定會招致民眾的反感,甚至會導致企業的生存危機。
我很贊賞一位具有正義感的學者給“森林”下的定義:森林是祖先留給我們的、我們要傳給子孫后代的資源和財富。這是符合可持續發展理論的!凹葷M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可持續發展理論讓我們覺得任重而道遠。
如果云南當地居民生火做飯沒有燃料或者要以木材換取糧食,需要砍伐樹木,或許還情有可原;但如果一家跨國財團基于自己不斷膨脹的經濟利益需求,不顧公眾媒體和學術界有關生態危機的呼吁,大面積“皆伐”天然林種植自己的原料林,還美其名曰“植樹造林,綠化祖國”,那就太令人難以接受了。中國人是很反感那種又做婊子又立牌坊的行為的。
至于“金光紙業”介入這一事件,可能是因為它是金光集團的孫公司,APP(亞洲漿紙公司)的子公司。金光紙業的徐律師曾經問我,爺爺和父親犯下的錯誤,是否應當由兒子或孫子來承擔責任?答案當然是否定的,F在已經不是“株連九族”和講究“血統論”的年代了。但是據媒體公布的材料,在云南運作這個“未獲審批”的“林漿紙一體化”項目、圈地2750萬畝、并已經開始“皆伐”天然林種植桉樹林的,正是這個“孫子”公司。如果是這樣,那么“金光紙業”跳出來訴訟“名譽侵權”也就順理成章了。但是民眾更想知道的是,對孫公司這樣的行為,“父親公司”和“爺爺公司”是什么態度?你們到底怎樣“管教”自己的“孩子”?
因此,對金光紙業的第一個忠告就是:不要代替“父親”和“爺爺”說話,更不能給“父親”和“爺爺”的臉上抹黑。需要做的是,檢點自己的行為,強化自己的社會責任感,提升自己的生態道德觀。給中國公眾一個合情合理的“說法”。
企業注重自己的聲譽,這無疑是值得贊賞的。曾經讀過一本美國管理學家寫的有關企業“聲譽管理”的書,提出了企業“聲譽管理”的一些措施,其中有一條就是“24小時定律”,也就是當企業出現聲譽上的危機時,必須在24小時內作出反饋和處理,否則將會導致嚴重的后果。很遺憾的是,從去年7月份開始,公眾媒體的許多文章披露了“云南圈地毀林”的事件,但沒有見到金光集團對此事件的任何正式反應;直到11月份綠色和平發布了《調查報告》,浙江省飯店業協會發出了“拒購”的《通知》,金光紙業才期期艾艾地出來處理。這種處理企業“危機公關”的效率,恐怕不能代表一家跨國大公司的水平。
企業無論是提供產品還是服務,客戶和消費者永遠是“上帝”。即使企業是在“有恃無恐”的情況下,也不應該對客戶和消費者“視若無睹”,更不應該把他們當作“對手”。只有獲得了客戶和消費者全面的認可,才算是獲得了企業的聲譽。根據菲利普?科特勒的“社會營銷”理念,企業除了產品質量和促銷手段之外,還應當重視企業所應當擔負的社會責任,而關注綠色和環保則是“社會營銷”的重要內容,F在我們看到的是,金光紙業把它的幾百家客戶當作了“對手”,悍然提起訴訟;但至今沒有給他們的客戶和消費者真正解開企業是否環保、是否危害生態這個謎團,給人的感覺是在掩蓋事實,恐嚇和欺騙公眾,試圖蒙混過關。
給金光紙業的第二個忠告是:提高企業處理危機事務和管理公眾聲譽的能力,以坦誠的姿態,向客戶和消費者說明在中國的發展戰略;如果發展戰略中存在問題和錯誤,就真心誠意地向公眾道歉,贏得公眾的諒解。中華民族是一個善良寬容的民族,能夠原諒任何人犯錯,但不能容忍撒謊。史玉柱和巨能鈣的做法值得你們借鑒。
中國確實還不能算是真正進入了法制社會,許多法律法規還在完善過程之中。作為一家跨國公司,理應在遵紀守法的同時,幫助所在國不斷完善經濟和民事方面的法律法規,而絕對不應該鉆法律的空子,為自己的違法行為進行詭辯,或者“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從此次金光紙業的名譽侵權訴訟來看,其實他們的目的并不在于“區區220萬元”的賠償,而是在于他們發現浙江省飯店業協會的拒購《通知》是基于綠色和環境保護的理由,沒有其他的法律依據可以利用,于是找到了“名譽侵權”這個“筐”,以為“什么都可以往里裝”。他們以為,你拒絕我的產品,我就訴訟你,免得其他社會組織群起效仿。殊不知,民眾是能夠明辨是非的,而且覺悟了的中國民眾完全能夠看出這種訴訟的目的所在。媒體、公眾、環保組織和政府有關部門對浙江省飯店業協會的聲援和支持,應該能夠讓他們領悟到:在已經改革開放了的中國,光靠鉆法律空子是不能奏效的。
由此引出對金光紙業的第三個忠告:在已經進入開放時代的中國發展,需要檢討自己的誠信程度,而不能依賴手段和機巧。任何手段和機巧都是“雙刃劍”,或許還沒有傷害到別人的時候,反而傷害了自己。如果這是一種“惡意訴訟”,涉嫌“司法訛詐”,還極有可能引火燒身,危害了企業的聲譽。這對于企業和員工,都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態度。
順便給一些其他規勸和忠告:云南被稱為“彩云之南”,林木茂盛,生物多樣性豐富,是全國人民熱愛的地方,在云南實施這樣的項目確實過于敏感,因此金光紙業不妨找找其他“不甚敏感”的地方營造原料林基地——當然還是必須小心,別破壞了當地的生態;金光集團和APP在國外也曾經遭到類似的抵制,金光紙業不妨效仿一下父公司和祖父公司的做法,采取一些措施挽回企業的名聲,努力保持企業的生存:比如在歐洲的那種“無牌銷售”的做法。
金光紙業畢竟是一家大公司,也能夠得到國際集團的指導和大銀行的支持,或許并不需要這樣的忠告。那么就讓我們對金光紙業下一步的舉動和行為拭目以待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