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中國因北宋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而成為最早發明印刷術之國家,但卻用上極長之時間將技術于中國發揚光大。原因何在?由于中文字多如繁星,若要收集全部字體作印刷之用并非容易。但時代不斷改變,今日的中國印刷業從未如此蓬勃過,國內不同地區紛紛發展為印刷重鎮。
于二○○三年首次公布中國首百家印刷公司的名單,國內三個地區之印刷重鎮忽然受到注目。名單上33家來自長江三角洲、31家來自珠江三角洲及14家來自渤海區。名單上百家公司占78家來自三個印刷重鎮,而他們合共18億歐元(約22億美元)之總銷售額亦占首百家印刷公司總銷售額之80%。過去數十年,首都北京一直為中國唯一印刷中心,但90年代卻見證行業領導地位漸漸由包括廣東省及深圳之珠江三角洲以及包括溫州、上海、浙江及江蘇之長江三角洲所取代。由于兩大三角洲之發展迅速,北京顯得相形見絀。
處于十字路之珠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之印刷業于80年代末仍是寂寂無名。于一九八七年,廣東省2,128家印刷廠僅錄得不足1億歐元(約1.22億美元)之銷售額。同年,位于珠江三角洲廣東省之深圳改寫了歷史,由深圳嘉年及梅觀兩區印刷廠出品之書籍及雜志質素明顯遠超國內同業。十五之后,珠江三角洲于二○○二年之印刷總銷售額已逾54億歐元(約66億美元)。而幾乎每天都聽到區內印刷廠獲頒國家及國際殊榮。珠江三角洲迅速發展乃由于毗鄰香港之故,在中國政府進行改革前,不少香港投資者已遷移其發展地至珠江三角洲。而且,廣東省亦于改革早期享有特別經濟待遇。一眾優厚條件帶動該區成為投資熱點。例如中華商務聯合印刷、利豐包裝印刷、星光印刷、鴻興印刷、天時印刷及大公印刷等香港成立之公司已將深圳市轉化為與北京及上海等同之印刷巨頭。一些跨國公司有見及此,亦紛紛于深圳投資設廠,美國最大印刷公司RR Donnelly 及日本Toppan 乃為其中例子。根據官方數據所示,目前中國二千多家外資印刷公司中,逾半數選擇珠江三角洲為發展據地。
然而,由于長江三角洲的地位越見重要,珠江三角洲的印刷業似乎處于十字路口。縱然珠江三角洲為香港及全國之重要生產地,但由于不少外資印刷公司已向東北地區擴展,該地區在可見將來需更努力以保持其重鎮之地位。
長江三角洲將冠于全國
珠江三角洲印刷業發展蓬勃主要由于外資及先進技術所致,而長江三角洲印刷業發展迅速的原因卻大有不同。雖然兩地區同樣位于三角洲,但于上海、江蘇省及浙江之發展進程仍有差異。
上海為長江三角洲的中心,一般亦譽為中國都市之代表。但上海印刷業主要由國家經營以防止市場壟斷之情況出現。海德堡中國首席執行官陳勝利認為:「他們一向擁有穩固的技術基礎,但改革開始時需時適應新制度。」于一九九五成立之上海印刷集團為一例子,該集團由數家規模較小的印刷公司合并而成。合并前,他們的經營業績錄得十年下跌之劣績。集團利用超過八年時間,努力適應新市場環境,今日終于在市場站穩一席。他們的銷售額逾540萬歐元(約660萬美元),該業績使集團占據全國第六位。相反,于上海的民企表現并不突出,首百家印刷公司中只有紫江集團及界龍集團兩家中國人經營之包裝印刷民企榜上有名。目前,上海印刷業中非國營公司及合資企業合共之總銷售額約占全上海之30%。
然而,長江三角洲較偏遠之江蘇省及浙江省的民營印刷業發展相比毗鄰的上海就截然不同。兩省蓬勃之民營印刷業主要由其自身帶動,上海亦未能對他們構成任何威脅。于80年代末及90年代初開設之印刷公司主要針對地區及地方市場,該策略為他們帶來空前成功。例如溫州區龍崗,80平方公里(即30.88平方英里)的土地上設有數百家民營印刷公司,他們每年總銷售額逾3.47億歐元(即4.23億美元)。
整體來看,長江三角洲地區已擴展成為全國印刷重鎮第二把交椅,其總生產量估計約值39億歐元(約47億美元)。該等數據顯示可能快將與珠江三角洲并駕齊驅。海德堡中國市場經理及行業專家葛樂彬表示:「未來是樂觀的。長江三角洲受惠于上海作為越為重要的經濟中心,并受惠于當地印刷業增長的巨大潛力!挂恍┐笠幠?鐕救鏡R Donnelly 、Toppan 、利豐包裝印刷及中華商務聯合印刷等亦于上海及毗鄰地方設廠,與其他民營公司并肩作戰,致力推動該地區成為全國之冠。
活在北京的影子里-渤海地區
相比珠江三角洲及長江三角洲兩個各領風騷的地區,渤海區的印刷業看來顯得比較暗淡。正當首都北京仍為舉足輕重的國家傳統印刷中心,北京亦只有五家印刷公司名列于首百家印刷公司名單內。而另一地區重鎮天津,雖然長期沉睡于北京的影子里,但這城市卻有七間公司擠身于中國領先的印刷公司中。而這情況有上升的趨勢。 放眼一看,渤海區是最理想的印刷營運地點。如雜志及書本發行,北京的印刷公司占行業全部中文印刷量30%。如果你將首都以外的省市如山東、遼寧、天津和河北加起來計算,渤海地區的印刷公司可占中文印刷市場百分之四十以上。盡管如此,這地區的一間最大型書籍印刷商在二○○二年之銷售額僅錄得1.9億歐元(約2.32億美元)。這證明這些公司與較南地區有外資背景的公司之間出現了巨大的缺口。做成巨大缺口的主要原因是,每進行改革及開放,渤海區的政治及文化影響往往需要小心處理,尤其是北京。一些已經在珠江三角洲及長江三角洲常見的特別經濟優惠仍未廣泛在此應用,導致不單止缺乏投資者投資印刷媒體行業,亦缺乏機會給其他公司進軍市場;這與北京大量印刷業資源和其余在渤海地區的資源仍然在國家手里不無關系。
但是,近期亦可見到北京愈來愈多變革的訊號。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前后,保守的北京印刷市場已稍為開放,容許引進有港資背景的如雅昌及中華商務聯合印刷有限公司,并準許成立中國印刷集團有限公司。此外,一個由200公頃(494.2英畝)的工業區-北京印刷產業園,獲準作為民營印刷公司的發展區。陳勝利表示:「如果北京可繼續持開放態度,渤海區內其他地方亦將受惠;而屆時走向全國印刷業第三大中心的腳步可真走順了。」隨著去年其他國內省首都向外資開放書籍、報章和雜志零售,未來數年剛冒起之新重鎮亦發展得更為成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