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紙項目反對者與擁護者觀點針鋒相對,最大的分歧在于:云南有沒有那么多可供栽種桉樹的宜林荒山荒地?這就涉及到林業理念與現實政策、現行政策與現實情況的復雜關系。記者了解正反兩方面的觀點和意見,并實地走訪了項目實施區的干部群眾,發現雙方都在引用相關林業政策,但側重點大不相同。
一位林業專家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發出這樣的結論和悲嘆:照現在的項目規劃,云南森林即將遭受滅頂之災。
結論是從對金光集團與思茅市、文山州、臨滄市簽訂的協議中分析出來的。以思茅為例,金光集團將控股和獨資建設年產120萬噸紙漿、50萬噸紙的紙漿項目,并配套建設1065萬畝原料林基地。
這位專家分析,根本就沒有可供建設原料林的林地。從現有林地資源來看,經過多年的林業生態建設,思茅市森林覆蓋率非常高,無林地只有280萬畝。如果真是按協議建設1000多萬畝紙漿林,只能是“毀林造林”,砍毀已有林地上的森林!
與此相應,林紙原料林要等六七年后才能采伐,紙漿項目卻只需一二年便可建成。由此推論,該紙漿項目只可能采伐利用現有森林資源,每年需采伐蓄積量600多萬方,按思茅市目前用材林凈生長量僅200多萬方計算,每年將造成資源赤字400多萬方。如果只采伐針葉林,則用不了幾年就可以將思茅市的針葉林全部伐光。
專家強調的是,這樣的行為和結果還將是嚴重的違法行為!渡址ā返诙艞l規定,“國家根據用材林的消耗量低于生長量的原則,嚴格控制森林年采伐量”,“審核發放采伐許可證的部門,不得超過批準的年采伐限發放采伐許可證”。國家林業局《關于嚴格天然林采伐管理的意見》也提出:“杜絕大面積砍伐天然林,禁止將天然林分改造為人工林分”。
西南林學院副院長、生物多樣性專家楊宇明也是對金光林紙項目持保留態度的學者。他對可能發生的大面積“毀林造林”表示憂慮,他說,云南省是經過長時間的努力才于近年消滅了森林赤字,實現了森林覆蓋率和活立木蓄積量的雙增長,任何一個林業工作者和環保人士都清楚地知道它的來之不易!
他回憶說,新中國成立以來,云南森林大規模超量采伐而出現森林赤字有過三次,第一次是50年代人民公社化大煉鋼鐵時期,第二次是“文革”10年動亂的無政府時期,第三次是80年代初期農村經濟改革后的大發展時期。三次大規模的森林資源消耗給云南省的自然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不可逆轉的毀壞。在人類追求生態文明的今天,不應該再出現破壞森林的悲劇。
楊宇明最為擔心的是,原料林基地將大量種植桉樹,這對生態環境也會有破壞。原產澳大利亞的桉樹,在中國種植面積已達150萬公頃,雖然為荒山造林、綠化做出了貢獻,但會帶來包括土壤肥力、水分過度消耗、土地生物多樣性減少等問題。有學者曾對桉樹與云南本土樹種進行過對比試驗,證明桉樹對水土保持和自我更新能力不如本地樹種,大面積連片種植會導致土地貧瘠。
此外,林地、林權流轉方式和企業選擇等方面也受到了指責。有的專家聞訊金光集團面臨嚴重的債務危機,是想通過“席卷林業”擺脫危機。具體知道的情況是,金光承包林地價格太低,每畝50年僅40元,每畝地每年承包費僅0.8元,損害了林權所有者的利益。
歸納起來,這些質疑的聲音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一是規模問題,規劃面積太大,云南森林資源不能承受;二是流轉方式問題,林地流轉中損害了林權所有者--國家或林農的利益;三是樹種選擇問題,大量種植桉樹會破壞生態;四是企業選擇問題,金光集團財務不好。
金光集團在瀾滄的造林行為也部分驗證了這些反對的聲音。據國家林業局的最新調查,金光公司在2003年和2004年完成42萬畝造林面積中,共涉及有林地9500多畝。
一些人士還從先期建在思茅的林紙一體化項目云景林紙公司的做法想象金光可能的行為。據調查,云景公司在采伐原料林基地中,采伐地塊面積在1000畝以上的有100多個,嚴重違反了《森林采伐更新管理辦法》關于“皆伐面積不得超過5公頃”,“坡度平緩,土壤肥沃,容易更新的林分可擴大到20公頃”的規定。
在輿論對云南林紙項目給予極大關注后,省政府研究室成立了調查組,專題開展“云南林紙產業發展研究”,并于2004年10月份舉行了高層專家論壇,組織各方面人士共同交流探討。云南省政府研究室還專門編制了一個“云南林紙產業發展20問”,對外界關心的問題進行回答。 記者在調查中了解到,基層林業人士和地方黨委政府普遍對林紙項目的實施表示歡迎,認為那些反對意見是用一種僵化、靜止、孤立的眼光審視林業,是沒有前途的,既會耽誤“林業”,也會耽誤“老百姓的利益”。
思茅市林業局副局長陳建疆曾長期在林業戰線工作,他認為一些反對的專家是進入了一個思維的誤區:“不能僅憑猜測和聯想就對思茅林紙項目指三道四,至少目前來看,我們引進外資種了樹,綠化了荒山,提高了老百姓的收入,這沒有什么不對!薄
針對林地不夠的說法,他認為要用林業分類經營的理念來考慮這個問題。在真正實行林業分類經營后,難題可以迎刃而解。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國家就提出了林業分類經營改革的思想,要求分出公益林和商品林,公益林以生態效益為主要目標,商品林以產業效益為主要目標。這是未來林業的發展方向。在上級的支持下,思茅市已經劃分出了公益林和商品林。思茅市非天然林保護工程區商品林地面積達2600多萬畝,林漿紙一體化項目的原料林用地完全可以保證。商品林就是以產業效益為主要目標,商品林中的有林地不能建工業原料林基地的說法缺乏法律依據,也不是一種科學的態度。 采訪途中,路旁恰好有一片連綿低矮的疏林地,長著幾棵歪歪斜斜的“小老頭”樹。陳建疆告訴記者:“這樣的林木老得長不了,一畝地10年長不了一方木,改造為速生豐產林后,一年可以長一兩方,效益非?捎^。”
陳建疆認為,只要真正樹立了林業分類經營的觀念,用現代林業的思想指導工作實踐,那么一些林產業發展的制約因素就能消除。如果認為天然林就絕對不能開發利用,那思茅林產工業發展的回旋余地就沒有了,但如果不是以森林起源來劃分,而是以培育森林的目的來劃分,商品林就應該開發利用。
云南省政府副秘書長、研究室主任車志敏在仔細研究了林業政策后也認為,森林采伐限額是國家防止不合理開發森林資源,促進林業發展而采取的一項積極措施,其目的不是要限制開發森林資源,并不束縛科學收獲、合理采伐、永續利用。在林紙基地建立后,可以在合理增加指標、調整結構上有很大的空間!
車志敏強調,在發展林紙產業讓群眾享受到植樹造林的經濟效益后,會極大地提高植樹造林的積極性和自覺性,這是林業發展取之不竭的動力。他舉例說,云南省陸良縣幾年前建設了一個紙漿廠,當地群眾自發在田里種植速生楊,施肥澆水,精心管護,一年速生楊可生長4至5方,兩年即可砍伐,一畝地產10多方,既為造紙廠提供原料,每畝地還能賣3000多塊錢。
針對有人對桉樹樹種的質疑,牽頭組織林紙產業課題研究的云南省政府研究室工業處處長聶元飛說,桉樹是世界上優良的用材樹種,生長快,輪伐期短,是全世界范圍內的主要人工林樹種,占全世界人工林總面積的10%,中國也已種植桉樹好幾百萬畝,其木材特性尤其適合生產紙漿,有“綠色黃金”之譽,“是紙漿企業的最愛”,“選擇樹種誰最關心,當然是項目實施企業”! 說到為何選擇金光集團?聶元飛認為,金光集團是亞洲最大的紙漿公司,也是在中國江蘇、廣西、海南等多個地方發展了林紙項目的成功企業,是在中國真正意義上引入林漿一體化的外資企業。至于說金光集團有財務危機,那應是由銀行認定和工商部門把關,對于云南省來說,可以肯定的回答是,金光集團進入云南兩年來,已投入資金3億多元,種植林木已有60多萬畝。
聶元飛認為侵害林農的利益“也無從談起”。他說,首先現在國家就沒有林地林權轉讓的具體辦法,這就沒有標準。其次,林地值多少,那是一種市場行為,得以一定的時間、空間確定。云南的一些交通不便的荒山,白送人也不一定會有人要。“不能用城市里的土地去考量鄉村的土地,不能以發達地區的土地與落后地區土地相比較”。
“總而言之”,車志敏說:“對于林地資源豐富、林地條件優越的云南省來說,林紙產業的啟動是振興云南經濟的希望所在,是實現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建設生態化的現實要求。按照林業分類經營的思想,我們一定能把云南省建成中國最好最強的林紙一體化基地,促進云南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和農民增收!薄
說及項目實施情況,思茅市政協副主席、市林漿辦主任王其明認為,金光集團真是“做大事”和“做產業”,表示“滿意”。在與思茅市簽署協議后,金光集團一方面積極展開林紙項目前期準備工作,另一方面迅速開始原料林基地建設。在林業規劃部門提出的林地上,公司首先與村社農戶簽訂土地承包協議,然后公司再組織造林。公司還建立了高規格的營林研發中心和大面積的種苗繁殖基地,采用了先進的速生林種植技術,并注意把林木種植勞務承包給當地農民群眾。
瀾滄縣是金光營林基地最大的縣份。縣委書記趙云說,營林項目的引入效益是多方面的,不僅帶動地方各項收入的增長,而且有提高群眾素質的深遠意義。據測算,僅營造林紙基地的勞務收入每畝地每年就可產生經濟收益400元,比種糧食高出了100元。瀾滄縣2003年完成林紙基地10萬畝,使農民人均增收47元,2004年完成林紙基地31萬畝,使農民人均增收176元。為了方便運輸苗木及肥料,金光公司還新修、新建公路600多公里,結束了部分村社不通公路的歷史。
趙云說:“當地群眾真正能從金光公司的林紙基地建設中獲得收入,對項目確實是真心實意歡迎。有項目的村子群眾興高采烈,沒有項目的村子群眾十分羨慕。”在接受記者采訪中,瀾滄縣謙邁鄉包麥地村支部書記胡榮安一臉的興奮,該村繼2003年種植了2600多畝后,2004年又種植了5534畝,全村的荒山基本都種植了桉樹林,胡榮安介紹說:“2004年全村有勞力的人家都有收入了。”瀾滄縣竹塘鄉張干村委會連片的4000多畝桉樹林是2003年種植的,現已長到10多米高,一派郁郁蔥蔥,鄉黨委書記李亞勤說:“村民除了有管護收入外,林子里還長出了蘑菇等林下產品!薄
“種樹何罪?”金光集團在瀾滄縣負責營林的金瀾滄豐產林有限公司總經理彭清志一臉的委屈和無奈。他介紹說,兩年多來,該公司400多工作人員兢兢業業,營造了幾十萬畝林紙原料林,不僅為林紙項目提供了原料,也提高了瀾滄縣的綠化水平。金光集團中國公司副總經理杜建平在接受采訪時則強調:公司早已擺脫了債務危機,現正立足長遠,狠下決心發展林紙產業,“幾年來投入數億元營造林紙林,這應該沒有更多可以挑剔的內容!薄
基層政府和林業干部的普遍觀點是,發展林紙產業不僅不會導致森林資源減少,反而會由于消費需求的刺激有效促進人工林面積擴大,提高森林覆蓋率。就像越來越多的人吃牛肉,結果不是牛被吃光,而是牛越養越多一樣。在發展林紙產業中,瑞典用了10多年時間,營造了大面積的人工林,有力地促進了生態的持續改善,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大氣碳循環出現負增長的國家!
同樣認可的事實,同樣都在引述國家政策,為何會有兩種不同的結論?同樣都是林業業內人士,同樣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籌謀,為何會有激烈的“論戰”。對此潛心分析和觀察的思茅市林業局副局長陳建疆認為,這是林業發展中不同方向的爭論,是林業發展中轉軌的陣痛!
所謂方向就是單純的生態建設方向還是“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建設生態化”方向;轉軌則是指由長期以來單一林業目標向多項林業目標轉軌的思想體系和政策體系的完善!
事實上,林紙產業發展中的爭論已不單純是云南的問題,幾年來,金光集團在海南發展林紙產業也受到過許多非議,比如發展林紙帶來的林種問題、防火問題、林權所有者利益問題等等都一直在爭論!
據中國制漿與造紙研究院總工程師鄺仕均介紹,由于行業政策、土地供應、林權處置等問題,雖然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國家便號召企業推行林漿紙一體化這一循環經濟模式,然而截至2003年底全國種植速生豐產林面積不到300萬畝,僅占規劃面積的1.4%!
據介紹,雖然國家于2001年即頒布和執行了《關于加快造紙工業原料林基地建設的若干意見》政策,明確規定了企業速生林“誰造誰有,合造共有”的林木資產擁有權,但并沒有具體的執行細則,林木資產的處置權和采伐審批權仍由國家嚴格控制,企業還只是形式上擁有林木,并不能將其真正納入市場化的循環經濟鏈中。
豈止林紙產業。由于片面重視生態效益忽視經濟效益,重視嚴格管理忽視政策引導,重視計劃限制忽視市場機制,林業發展長期活力不足,有很多辛辛苦苦、苦心經營林木而沒有收益的例子!
思茅市副市長姚國華也認為,當前存在幾方面林業政策轉軌沒有到位所出現的矛盾和困難: 一是林業理念與現實政策脫節。建立林業分類經營的體制是國家已經確定的,但以林業采伐限額為主的一系列政策還沒有創新和配套,使分類經營難以落實。按照新的發展理念,國家和云南省十分重視和支持思茅林業的改革發展,先后將思茅市確定為林業分類經營示范區、資源林政管理示范區、國家現代林業開發區等多個試點,但由于一些關鍵政策未到位,使這些試點無法取得突破性進展!
二是各種林業政策打架。以位于思茅的云景林紙公司為例,作為國家重點建設的林紙一體化項目,幾年來生產經營不斷發展,并及時采伐跡地更新造林,受到國家有關部門表揚。但從其采伐天然林突破采伐指標的情況,這家企業又被林業部門嚴厲批評!
三是有的政策與現實脫節。國家倡導要在荒山上植樹造林,這無疑是非常正確的。但對于云南這樣位于光熱條件和雨水充足的地區,荒山只要封住就能生長林木。用這樣的要求,思茅就很難找到荒山。國家嚴格禁止將天然林分改造為人工林分,這對于生態環境脆弱的地區非常重要,但對于思茅這樣天然林面積過大的地區,這個政策如果不能靈活掌握,那就變成發展障礙了。
姚國華認為,目前正是我國林業發展方向進一步明確,林業管理體制進一步完善的時候,所以我們發展林紙產業才會受到這么多的關注。這種關注放大了工作中的不足,對此,既需要高度重視,也需要正確認識!
早在制定規劃時就曾認真聽取一些反對者觀點的云南省林業廳廳長李軍說:“長期以來林業發展的計劃性很強,主要也只有生態的目標,只從這方面考慮,林業的發展余地比較小,不說種植桉樹,種植任何一個單一樹種都不可能有原來的群落生物多樣性豐富,那恐怕不僅不能種桉樹,什么樹種都不能種。但從林業的生態效益和產業效益統籌考慮,就該發展桉樹!薄
李軍認為,與這種對林業目標認識不統一的情況相對應的是,新時期林業發展的配套政策還很不完善,甚至互相扯皮。比如森林分公益林與商品林,公益林必然要從生態效益方面考慮,要管死;商品林應從產業效益方面考慮,應放活。如果這種森林分類經營的政策真正到位,那么一些低效的商品林要改造應由林權所有者自主決定,誰也不會說我們原料林基地不夠。恰恰是現在有林地改造還受到很多限制,所以有人會質疑規模問題!
分析個別人士質疑的林地、林木流轉行為不規范問題,李軍認為那也是“有些人找些話說罷了”。至今我們國家就只原則性地說了轉讓原則,既沒有轉讓程序,也沒有轉讓細則,更沒有相關的中介機構,“你說我們的轉讓方式能怎樣規范”,“我們能做的就是按照正確的方向作些探索”!
思茅市副市長姚國華認為,雖然具體思路上和操作上不可避免會有疏漏之處,但從林業發展方面、云南省資源情況和林紙前景上看,云南的林紙產業是無可厚非的,正是林業發展的理念轉軌背景和具體林業政策的滯后,才引起了如此大的反對和質疑。這種反對和質疑聲音又被無限擴大,加劇了爭論受關注的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