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振波 本報記者 吳利紅
編者按
二十一世紀,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對企業來說,恐怕“最貴的”就是如何將信息技術運用企業管理之中,因為競爭的內力已匯聚于信息化上。斯達浩普(集團)的精英們,遠見卓識,看到這一發展趨勢,提供富有前瞻性、針對性、具有“斯達模式”特色、更適合中國企業及政府的信息化全面解決方案以及管理模式,指導企業運用信息化管理。在證明“斯達模式”具有廣泛的行業適應性的同時,更驗證通過信息化來提高企業競爭力,無可置疑是企業一個現實的戰略選擇,F代社會是信息社會,現代經濟的基礎是信息經濟,經濟的發展是以信息為基礎的,離開信息技術的支持和信息網絡的應用,企業是寸步難行!八惯_模式”的出現,不啻為夜路上的一盞小桔燈,為許多身陷困境的國有大中型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轉換經營機制,積累了豐富而寶貴的經驗;“斯達模式”認為信息化的核心是“管理思想+IT”,并強調技術服從管理、數據體現管理,以及實施信息化的基本理念是“三分技術、七分管理、十二分數據”。編發這組稿件,就是讓廣大讀者一睹斯達浩普精英們提出的管理模式具有的魅力;“斯達模式”的特色,更確切地說,是推廣知本時代的一種科學理念、科學知識。斯達浩普以他們實踐印證了“信息化的生命力在于融合,只有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信息技術與傳統產業相融合,信息技術作為國民經濟發展加速器的作用才能發揮出來。”
鳳凰涅槃信息化斯達的蛻變“富裕不富,林甸沒樹,上甘南走水路”,一句黑色幽默道出了黑龍江造紙廠(現為黑龍江斯達造紙有限公司)所在地———富?h的經濟狀況。1996年,董鷹上任伊始的心情,是十倍于這句話的幽默也逗不樂的。這一年,黑龍江造紙廠遭遇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黑暗,企業負債8000多萬元,潛虧近1億元,僅1993年、1994年兩年,企業的累計虧損額就高達3667萬元,同時還有無法收回的巨額貸款。加上正趕上國有企業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和下崗分流等,企業積弊重重。冗員過多、社會負擔沉重、機制僵化、管理手段落后……董鷹說:“按照當時的財務狀況,廠子等于快沒了!
隨著公司運作市場化的要求,董鷹越發感到企業導入信息化管理的緊迫性。在1997年嘗試信息化管理方式,這一管理方式,讓廠子發生了巨變。
1997年,企業從抓住原材料采購、產品銷售和生產流程這三個關鍵環節入手,在管理信息化上下功夫,當年就取得了奇跡般的效應:堵塞了原材料供應的“黑洞”,使全廠的采購價格平均下降了8%,一年省下1000多萬元;增強了銷售市場的透明度;實現了生產成本的跟蹤控制,企業噸紙成本從1996年的4103元降為2000多元。2000年董鷹嘗試的信息化管理被省政府命名為“斯達理念”。隨即在2001年11月份被國務院正式命名為“斯達模式”。為更好推廣此模式,斯達浩普(集團)應運而生!八惯_模式”是通過“三改一加強”,引入現代信息與網絡技術重塑企業經營管理體系和流程,以信息化改造傳統產業成功實現管理現代化的一
套企業管理理念、組織保障方法、資源配置方案。其實質是以數據信息為基礎、以計算機網絡為手段,把握“兩個市場,一個源泉”,通過旬成本電算化,完成兩級成本控制與兩級制約,實現企業管理從定性向定量轉變、靜態向動態轉變、事后向事中事前轉變,形成構筑于信息與網絡技術平臺上全面高效的決策、計劃、組織、管理和控制體系。在斯達浩普的參與開發下,黑龍江斯達造紙有限公司(原黑龍江造紙廠)已形成構筑于信息與網絡技術平臺上全面高效的決策、計劃、組織、管理和控制體系。如今,公司產品暢銷、產銷率100%%、回款率100%%。1998年利潤1553萬元,1999年利潤1903萬元,2000年利潤4035萬元,2001年利潤為4107萬元,四年利潤增長速度年均為38.2%%,2003年在全國漿紙市場低迷和入世后國外產品的強烈沖擊下,仍然實現利稅3188萬元。
坐在斯達總部辦公室,透過一套視頻系統,可以發現,從紙漿車間到機房,看不到多少員工,但一切都是那么有條不紊地進行著!白谶@里,我不用管企業,因為我們用一整套能夠自動糾偏的數字神經系統,來規范指導企業的整個運作流程!倍楊H為自豪地說。
信息化,讓這個建廠于1968年,長期虧損、瀕臨倒閉的省直國有企業煥發了青春。讓黑龍江斯達造紙有限公司成為龍江大地上一顆耀眼的明珠。斯達模式的啟示
“斯達模式”是以信息化改造傳統產業的成功典范。國家領導人曾在2001年高度評價了斯達企業信息化和管理創新的成績。國資委的有關領導也指出:“斯達是一個沒有任何特殊背景的、典型的國有老企業。斯達能做到的,其它企業沒有理由做不到”。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化研究中心進行的有關調查中,普遍認為,“斯達模式”是企業信息化建設中好的做法和方法。
“斯達模式”的可貴之處在于,能從我國傳統產業的客觀實際出發,把信息化運用于傳統產業的改造,解決了國有企業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過程中普遍遇到的諸多難點問題。它是一個體制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的過程,是企業管理的一場深刻革命。
“斯達模式”體現了信息化手段與企業管理的融合,解決了管理者與生產者信息的不對稱,實現了企業經營的全透明運作和信息共享,管理者和生產者相互監督,相互促進,在以生產為源泉的銷售、供應兩個市場中形成嚴密的控制、制約機制,通過信息系統實時捕獲企業內外部各種“差異”,鞏固正差異,消除負差異,使企業進入良性發展的循環。
“斯達模式”的出現,給企業帶來了深刻的變化。
首先,“斯達模式”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條運用現代信息———網絡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新路;其次,“斯達模式”為我國許多深陷于困境的國有大中型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轉換經營機制,積累了豐富而寶貴的經驗;再次,“斯達模式”的成功,說明了構建現代企業制度,不在于多少投資,關鍵在新的法律框架下,更強有力地進行機制轉換;最后,“斯達模式”的成功,是信息化推動產業化的成功,斯達模式的成功說明信息化能夠給企業帶來跨越式發展。
在董鷹的支持下,斯達浩普近年來在煤炭、鋼鐵、化工、造紙、機械制造等行業得以成功推廣“斯達模式”的實踐,說明“斯達模式”具有廣泛的行業適應性。實現管理信息化切實提升企業整體競爭力
基于“斯達模式”的企業信息化建設解決方案,是斯達浩普為我國企業研發的、符合中國企業現狀、融合國外先進管理思想的信息化建設解決方案,是企業實現管理信息化的一劑良方。其內容涵蓋管理咨詢、BPR、SHEAS系統(ERP)、實施、服務及后期面向SCM、CRM和面向決策的數據挖掘、在線分析(OLAP)等的應用拓展,解決方案具有集成性、全面性、專業性,可以確保企業管理信息化建設的成功機率。
國內傳統企業大多屬國有企業,存在機制僵化、管理粗放、觀念落后等弊端,僅僅寄希望于通過信息化管理系統的應用來解決這些弊端,收獲的往往適得其反。信息化管理系統僅僅是一種工具,要想通過信息化技術真正提高企業整體競爭力,就必須在對企業發展趨勢、先進的管理思想和企業實際完全掌握的基礎上,將管理和信息技術結合起來進行整體規劃和設計。
基于“斯達模式”的企業信息化建設解決方案,是對ERP在企業應用的一種深化和發展,它融合了ERP、SCM、CRM、BI、OA、MIS、PDM、JIT、MMC等管理思想和技術,從大中型企業的經營管理特點、管理難點、競爭需求出發,緊密融合“斯達模式”管理理念,對企業的信息資源最大化地開發利用并最終實現“管控一體化”,從而達到“斯達模式”所倡導的“簡潔、高效、可控、企業增效顯著為目標”的管理效果,幫助企業解決管理中的諸多難點問題,真正做到企業經營決策的科學性。
信息化運用技術發展“斯達模式”鞏固企業差異化優勢
基于“斯達模式”的企業信息化建設解決方案的突出優勢還在于,定制開發的實施方式可以鞏固企業的個性化差異優勢。一個企業沒有個性也就沒有很好的競爭優勢。事實上,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和獨到之處,它是推動企業成長的動力,具有一定的惟一性。斯達浩普定制開發信息化管理軟件,就是要挖掘并固化這種惟一性和排他性,使企業形成差異化優勢。在保留企業核心競爭優勢的基礎上,定制開發適合企業的個性化管理軟件系統。避免流為企業原來業務流程的模擬,“量體裁衣、衣隨體長”是該解決方案的優勢。
其中,SHEAS系統(解決方案中的核心業務系統)面向業務流程、面向管理,抓住了影響企業效益的要害,及時反映企業現狀,達到全面控制企業內部物流、資金流的目的,從而實現對企業的有效管理和嚴密監控,促進企業運營實現從定性管理向定量管理的轉變、從靜態管理向動態管理的轉變、從事后管理向超前控制的轉變,使企業資源配置最優。
SHEAS系統包含20個子系統,通過整體規劃企業中采購、生產、銷售、財務、文件管理及預算控制等各個關鍵環節之間的關系,使系統充分突出信息資源共享的特點,實現企業的信息對稱與信息透明,進而達到制約、控制、查詢、分析、審批、輔助決策等管理功能,令系統的先進性與適用性凸顯。
同時SHEAS系統與企業管理制度和管理基礎相關聯,特別要求設定標準化崗位、文件中心(文件管理員)、計量和質檢部門、企管部門(考核評價、監督控制、計劃統計、資金預算)等職能崗位的設置,以及強化信息中心(或數據中心)的突出地位和重要性,從而達到企業由經驗管理向科學決策的過渡,提高企業整體競爭力。實施SHEAS系統為企業帶來什么
。ㄒ唬HEAS系統助力加強企業管理
1、促進企業“三改一加強”
許多企業遭遇過這樣的尷尬:用了計算機,上了互聯網,但信息化的優勢卻沒見到,管理水平也并沒提高,甚至增加了管理成本。
事實上,傳統產業信息化的成功有賴于“三改一加強”的有序推進,“三改一加強”為企業采用信息網絡技術進行信息化管理創造了條件,同時,通過信息化管理又可以推動企業改革的進展。SHEAS系統的應用不僅可以促進企業信息化建設同“三改一加強”的完美結合,更可以在借鑒成功經驗、先進理論的基礎上,幫助企業建立屬于自己的現代企業制度。
2、實現企業定值、定量、定置
企業物耗成本比重較大,如何降低成本、規范管理是一大難題。SHEAS系統應用后,通過規定性管理標準、規章性管理標準、規程性管理標準、規范性管理標準、企業代碼標準的建立,在完善差異分析、確認不同實體間數據關系的基礎上,幫助企業執行層實現科學的基礎管理。
。ǘ、優化企業流程,提高企業管理效率
面對國際競爭,國內企業更要在新產品開發上、在小批量上、特殊要求上做文章。而傳統的職能分工管理體制下的垂直物流管理系統,面對定制化訂單的增多、顧客需求變化的加快,根本無法處理突發性事件,還易于造成物流的周期延長和服務水平低下。
SHEAS系統的實施,通過流程優化或再造,形成制衡關系,堵住漏洞;健全控制機制,使資源發揮最大作用;消除不增值環節,使消耗最小化;建立監督機制,使管理透明公開。最終形成以顧客需求為理念,以動態管理、定量管理和超前管理為機制,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的新流程,徹底提高管理效率。
。ㄈ、整合核心業務系統,提高企業運營效益
在采購上,許多企業都有多購、錯購、高價低質、數量不足、賬物不符、庫存居高不下、供應商管控水平低等問題,人為地提高了產品成本。
SHEAS的相關子系統,融合SCM管理思想,采購實行“三公開”、“三分離”、“貨比三家”,堵塞了采購漏洞;倉儲實行“三級管理主控”,實現了最小庫存量,加速了資金周轉;并通過Internet將企業與供應商真正連接在一起,提高了供應商供貨的及時性和質量。采購系統在生產上,許多企業的管理和控制只能依靠工人的操作經驗,在設備管理、能源管理、計量管理、質量管理、生產過程管理上,仍然是以事后分析為主的動態管理;產品質量高低直接和現場操作工人的經驗相關,質量不穩定、廢品率高;建筑在計劃價格基礎上的月財務成本也無法對企業內部成本管理進行有效控制,致使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較弱。SHEAS系統的“管控一體化”子系統,將封閉的自動控制系統向管理信息系統開放,使企業各級人員利用管理網上的工作站直接觀察生產線的運行狀況,都能站在總經理的高度上支持生產實現最佳運行;由于共享了生產線自動控制信息,使企業各單位都能夠超前控制和主動支持生產線的物資、備品配件、水、電、氣供應,使生產線發揮出最大動態潛能;最大程度的消除了因人而異“經驗操作”的弊端;真正實現了可視化的動態成本管理。
在銷售管理方面,SHEAS系統融合CRM管理思想,通過辦事處管理、發運管理、基地出庫管理、客戶關系管理、市場分析、銷售數據查詢、銷售資金等子系統,增強了銷售市場的透明度,加強了對客戶關系的監管,杜絕了經銷商和某些銷售人員的損害公司利益行為;又能通過電子商務、信息共享,大大提高企業市場開拓、新產品開發、銷價控制、市場應變能力。
通過SHEAS系統的實施,可以有效提高企業銷售管理的工作效率———斯達造紙的銷售即使在市場不景氣的情況下仍保持無庫存和100%的回款率。
在資金管理方面,通過SHEAS子系統的應用,企業的經理人員可隨時隨地打開電腦,查詢貨幣資金的收支情況,不必等到月底看滯后的資金負債表;可通過儲備資金的控制,解決采購的間斷性和生產連續消耗之間的矛盾,加速資金周轉;也可隨時隨地了解各辦事處銷售情況,控制成品資金和結算資金,避免積壓、賒銷等現象的發生。
在成本管理方面,通過SHEAS子系統的應用,利用計算機網絡,不僅從根本上杜絕了成本計價失真問題的發生,而且能及時精確地反映出生產流程各個環節的上萬個參數,使企業管理產生質的飛躍;實施“旬成本電算化”,可實現兩級成本控制和兩級成本制約,能及時精確地對生產流程各個環節的幾千個參數進行差異分析。
應用SHEAS成本管理系統,使斯達造紙實現了生產成本的跟蹤控制,斯達造紙的噸紙成本由1996年的4103元下降到2000年的2842元。
企業管理的核心是“決策”,面對競爭激烈的市場,面對反映經營活動的數據的海洋,離開對凌亂數據的科學挖掘、整理,進入市場只能靠想、靠模擬,經營決策只能停留在經驗管理上。而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臨近,決策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要考慮的因素越來越多、決策速度要求越來越快、決策失敗的代價越來越大,要想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上獲得更大的競爭優勢,就必須對數據進行商業智能分析,保證決策的科學性。
SHEAS系統———基于“斯達模式”的企業信息化建設解決方案,融合BI(商業智能)技術,為管理人員提供了挖掘實時數據、在線分析處理(OLAP)并迅速做出更加明智的決策的能力,加快了決策的速度,提高了決策的精度,拓展了決策的范圍,提高了決策的科學化水平。風物長宜放眼量
黑龍江省是全國舉足輕重的老工業基地之一,資源豐富。由于以往粗放式的資源開發和企業辦社會的沉重負擔,黑龍江的國企在近些年大都處于歷史的低谷。如何闖過這一關、如何再創輝煌成為了每一個企業家冥思苦想的課題。
斯達國際紙業集團走出了用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第一步,并成為中國企業信息化的成功典范。
斯達模式的引入和應用,伴隨著西鋼集團大力實施低成本擴張、強化管理、優化工藝結構等配套的改革改造措施,相得益彰地發揮出了巨大的效力和效益。2003年西鋼集團產鋼110萬噸,同比提高了35%%,占全省鋼產量的70%%以上;實現工業總產值(不變價)13億元,同比增加43%;實現銷售收入23億元,同比增收8.5億元;實現利潤8000萬元,同比增加6500萬元。2003年,原材料、備件采購直接審價效益達到了237萬元,全年降低采購成本1238萬元。西鋼集團借助斯達浩普的推動,將繼續躋身全國500強企業行列,主要經濟指標在省屬13家重點工業企業中,由2003年的第七位上升到2004年的第一位。西鋼迅速駛入了高速發展的快車道,成為黑龍江省鋼鐵行業的龍頭。
雙鴨山礦業集團實現管理信息化后,供電管理系統僅控制電費流失和收費員腐敗一項,年為企業減少損失150萬元;實施煤炭銷售管理系統,通過合理調配物流,增加煤炭調運能力,每年為企業增加經濟效益200多萬元,同時管理費用和銷售費用同比下降30萬元;實施物資采購與供應管理系統,采購成本同比下降460萬元,庫存占用資金減少3000萬元。
斯達集團以及雙礦、西鋼、鶴礦的成功經驗證明:信息化的推廣,對于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和提高市場占有率的目標是非常有效的,是鞏固以“差異化”為核心的企業競爭力、實現永續經營的惟一保障,而信息化在發展過程中,必然要與固有的體制和機構發生強烈碰撞,對于國有企業的改革也必將起到一定的積極推動作用。
黨中央在十六大提出的戰略決策言猶在耳,東北老工業基地二次開發的號角已然吹響,如何“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如何領導企業“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斯達集團、雙礦、鶴礦、西鋼等一批知本時代的精英攜手斯達浩普,向省委、省政府,向龍江人民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