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教授 評論家 張頤武
從2004年的圖書市場來看,一個書業的“大競爭”的時代正在來臨。這個“大競爭”的時代幾乎已經呈現了它的面貌。這個“大競爭”時代將是一個書業再度洗牌的時期的到來。似乎任何出版社和渠道都不得不尋找自己新的定位和價值,不得不在新一波的書業的變革中尋找新的成長點。書業近年來不斷發展和繁榮的同時也有不少問題值得思考。
中國的出版業目前一面是有幾乎無限的書的“種”的膨脹,每年近20萬種圖書的龐大的圖書的“種”的競爭幾乎淹沒了書的出版、發行和書評的所有機制。中國書業“種”的過度發展當然產生了繁榮的表象和多樣化的可能,卻并沒有帶來書業的新的發展的能力和新的增長的能量。另一面卻是從總體上人們的讀書生活的弱化。這種弱化并不是人們的閱讀能力的減弱,而是他們今天并不將閱讀視為人生的關鍵環節,讀書往往變成了一種生活的邊緣,一種可有可無的生活消遣,或者變成了應付人生挑戰必須的實用性的閱讀。讀書作為生活的一部分的分量正在減弱。這種巨大的“種”的膨脹和普通人讀書生活的弱化已經成為中國書業發展的最為具有挑戰性的問題。龐大的“種”沒有創造巨大的需求,相對減小的需求又給過度膨脹的“種”制造了巨大的壓力。于是,庫存仍然巨大,渠道仍然不暢通,已經建立起來開始成形的“暢銷書機制”也受到制約,不多的暢銷書淹沒在巨大的“種”的增長之中。而讀者由于龐大的種量和書評機制的不健全造成的選擇的困難和失望也仍然有增無減。于是所謂大競爭就不可避免地到來。一是過度的“種”的膨脹需要“減種增效”,造成力爭暢銷的競爭,二是隨著出版業的開放,大量新的流入文化產業的資本要求的書業的再度洗牌和再度調整造成劇烈的新老出版產業間的競爭。這些競爭將構成2005年的“大競爭”的景觀。
在這里,2005年將是一個必須的再出發的時刻。這種再出發可以從兩個方向上來分析。這兩個方向一是定位,二是重建。
首先,出版社不得不尋求新的、準確的定位。從書業的發展來看,一個“大競爭”時代將使得出版社面臨前所未有的國際和國內的競爭。出版社不得不重新選擇和定位。這里有兩種定位的選擇:一是選擇一個主要的出版領域,在這個領域里成為業界的翹首,必須每年出版這一領域的主要暢銷書。這就要求在編輯、出版、發行及宣傳策劃等各個環節中都有很強的實力和巨額的資金投入。通過成功的大規模的市場運作獲得一種具有高度強勢的力量,出版社不得不極大地強化自己的競爭力,在“暢銷書”的競爭中不斷創造新的奇跡才可能發展。這也可以說是在書業的主戰場上競逐優勢。二是在一個小的非主流的領域中拔得頭籌,做到這一領域的最佳,也就不是在競爭的主戰場上硬碰硬地決戰,而是選擇有一部分忠實度較高、相對較小的讀者圈,僅僅在一個點上做到他人不可企及。如在學術書、美術書等特定領域中尋求突破。對于第一種情況,出版社必須有極其堅強的多方面的實力。對于第二種情況,出版社就必須高度的專業化和具有把握特殊領域前沿的高度的敏感性。于是出版社為了自己的生存和發展不得不選擇重新定位自身。沒有這樣的定位,沒有找準方向的出版社就會面臨嚴重的危機。出版社的再度定位正是新一波出版業重組和發展的內在的動力。
其次,我們應該努力重建我們的讀書生活。這種讀書生活已經被破壞得相當嚴重了。這就需要全面鼓勵閱讀的發展。書業需要一面清除夸張的、不切實際的宣傳,另一面需要建立一套真正有效和實在的面對普通讀者的媒體書評機制,讓書評能夠實實在在地起作用,而不是淪為軟廣告。這需要好的實事求是的書評家的出現和權威性的書評媒介的出現。書評可以由一個行業的權威性的組織來組織,讓書評發揮真正的對于讀書生活的促進作用。同時,出版社和作者都有責任更加努力地建立與讀者的聯系的各種渠道。讓讀書的信息的溝通和讀書的興趣的養成都有一種具體的方向。讓讀書生活仍然變成日常生活的一個關鍵的部分。這同樣是書業應該努力的。我們不僅僅是要鞏固原有的固定的讀者,還要竭盡全力培養新的讀者。近年來青少年讀者已經成為都市圖書消費的重要力量,對于他們的充分研究和把握應該成為書業努力的重要方向。
面對將要到來的“大競爭”,我們只有調整自己才能有新的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