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紙幣帶菌高達17.8萬個,很多人可能沒想到人民幣會這么“臟”。
2004年12月10日,中華預防醫學會在北京召開“煙用接裝紙抗菌技術植入人民幣的可行性專家研討會”。與會專家一致呼吁:我國在解決目前世界上香煙存在的衛生隱患后,應盡快立項,將“煙用接裝紙抗菌技術”植入人民幣紙幣,消除這一世界性的紙幣衛生隱患。
長期以來,兩大全球性難題一直是困擾人類公共衛生安全的隱患:一是香煙在儲存、吸食、傳遞過程中污染和傳播的微生物感染;二是各種紙幣在流通過程中所污染和傳播的病菌。美國科學家經對流通美元進行衛生檢測后發現,美元紙幣表面攜帶的菌落總數高達31萬/平方厘米,而中國的現金流通量比美國大,更新周期也比美國長,因此人民幣的帶菌量更高。
2003年10月,由CNN委托香港城市大學細菌學研究中心對亞洲七國紙幣進行微生物檢測,發現人民幣污染細菌最多,一張紙幣帶菌高達17.8萬個。
1981年,我國流行病學科研人員在北京、上海等6大城市,對各種面值的人民幣采樣631件進行細菌學檢查,檢出大腸桿菌、沙門桿菌、變形桿菌、綠膿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肝炎病毒等多種致病微生物,而且這些附著在鈔票表面的細菌,有的存活時間相當長,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誘發和傳染呼吸道、腸道等多種疾病。
近年來,又有人作了檢測,銀行出納員數鈔票3000張后,其拇指、中指和食指帶菌數比點鈔前增加37倍;有關專家發現,在患性病的臨床病人中,大約有10%的人從事的工作與鈔票“有染”。
國內外技術界為解決和消除這一疾病傳染源,曾先后研制出了許多鈔票消毒儀器和方法,例如:紫外線、微波、紅外線、臭氧消毒儀等。但這些措施對于流通的紙幣來講,都是短時效的一次性消毒,均不能解決流通紙幣受污染頻率高的問題。
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云南玉溪水松紙廠于2003年4月研發成功的廣譜抗菌高新技術產品——“煙用抗菌接裝紙”,在2004年年初剛一投產,世界知名卷煙企業紅塔集團玉溪卷煙廠就一次性把全廠年生產的840億支卷煙全部使用上了“煙用抗菌接裝紙”。此后,成都卷煙廠、云南會澤卷煙廠、沈陽卷煙廠、什邡卷煙廠、營口卷煙廠、韶關卷煙廠等一些卷煙企業,也先后使用了該項技術。
云南玉溪水松紙廠廠長、高級工程師何金星介紹,使用“煙用抗菌接裝紙”的每條香煙,其新增成本不足兩分錢;同樣,使用該項抗菌技術印刷100萬百元一張的大面額人民幣,所需增加成本不足8元。
據云南玉溪水松紙廠博士后、總工藝師、“煙用接裝紙抗菌技術”主要發明者和負責人遲廣俊介紹:在該項技術研制過程中,技術人員已向國內外科技權威期刊發表抗菌技術方面論文4篇,被美國科學引文索引(SCI)檢索2篇,其中在英國《surfacecoatings&technology》(表面涂層與技術)國際性雜志上發表的文章,被科技界公認為是高水平文章。
通過造紙及印刷特殊工藝,能使一張極普通的紙同時具有抗菌和防偽功能;它也能使目前全世界流通的紙幣具有抗菌功能和再度防偽功能;且抗菌時效與產品的壽命等同。這一成果及其在流通紙幣上的技術延伸,引起了與會專家的高度重視。
中國工程院院士、公共衛生專家高守一教授認為,把抗菌技術植入人民幣的想法,對于引導大家樹立衛生意識、敦促人們養成良好衛生習慣很有現實意義。
中科院院士陸士新教授說,社會不提倡吸煙。但在戒煙很難的情況下,建立一個“吸煙與健康研究平臺”,從煙草本身的危害和衛生隱患等方面來盡量降低吸煙的負面影響,是值得提倡的;“煙用抗菌接裝紙”使用在過濾嘴上取得的成功,對于“抗菌人民幣”的研究,是具有參考價值的。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環境與健康相關產品安全所張流波研究員評價,將抗菌技術運用到香煙過濾嘴上,能夠防止或減少香煙在儲存、傳遞過程中的微生物感染隱患。鈔票由原來的集中消毒發展到單張自帶抗菌功能,將會是一項重大突破和創新。
軍事醫學科學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消毒研究室主任張文福博士認為,將該抗菌技術植入人民幣紙幣是完全可行的,技術上沒有問題,最重要的是國家立項、政策支持。
與會的北京大學、中國人民銀行、中國戰略與管理研究會、云南省科技廳等有關單位的專家指出,把人民幣紙幣變為“抗菌紙幣”,把“臟”得可怕的人民幣從“危害公眾健康安全”的隱患中解脫出來,已成為亟待啟動的一項十分急迫的公共衛生安全防范工程。
他們建議,在科技部和中國人民銀行的支持下,整合國內技術資源,盡快立項,共同對“抗菌人民幣紙幣”項目進行多學科的研究、開發,以利于更早實現“抗菌人民幣技術”的產業化,健康國民,造福社會。(高曉林 王隆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