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造紙工業的五大瓶頸:地域性集中度過高造成資源短缺,產品結構不合理難以滿足市場需要,對進口依存度過大不利于行業安全,造紙機械落后困擾產品水平提高,造成嚴重污染有礙可持續發展。
我國造紙機械制造業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按照國內造紙工業生產建設的需要發展起來的。在20世紀50~70年代基本上滿足了當時造紙工業以草類纖維為主,對生產效率、產品質量、環保要求不高的中小型造紙企業建設的需求。這些造紙機械企業數量眾多,布局分散。它們的通病是規模小而全,技術水平低下,裝備落后。整體來看,目前國產造紙機械產品的成套規模仍停留在化學漿、化機漿、廢紙漿,生產線生產能力5萬噸/年以下,單臺造紙機、紙板機生產能力3萬~10萬噸/年,車速100-500米/分,幅寬5米以下的水平上,與國外單條化學漿生產線60萬噸/年和單臺造紙機40萬噸/年、車速2800米/分左右,幅寬達10米的世界先進水平相比差距極大。近10年來,我國造紙機械行業的總產量和總產值一直在10萬~12萬噸/年和10億~15億元/年的低水平上徘徊。以全國500家造紙機械企業平均計算,單個企業的平均產量和產值只有200~240噸/年和200萬~300萬元/年。產值5000萬~10000萬元/年的企業只有10多家,產值1億~4億元/年的只有上海造紙機械總廠、遼陽造紙機械有限公司、維美德西安造紙機械有限公司和淄博恒星機電設備有限公司4家。在今后10年中,以中國為主的亞洲將成為發展最快和最大的紙和紙板市場。中國造紙機械的需求量將達到世界需求量的1/4(按重量計)和1/5(按價格計)的前景,必將促使更多的外國造紙機械企業進入中國市場,使競爭更趨激烈。在這部分市場中,國內造紙機械企業有技術和質量上的優勢。國內、國外造紙機械企業既是競爭對手,又是合作伙伴。
為了改變造紙機械的落后局面,國家經貿委根據造紙行業的突出問題和國內市場需求情況,把造紙行業作為國債支持技術改造的重點行業之一,重點支持了新聞紙、高檔文化用紙和高檔包裝紙板三個關鍵紙種。國債技改項目的實施以提高質量檔次、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和增加國內有效供給為原則,依托現有生產能力在10萬噸以上的大型制漿、造紙企業,采用先進造紙工藝、技術及設備,對落后工藝裝備進行技術改造。國債技改項目共實施了21項,總投資140億元,其中貸款82億元。增加高檔關鍵紙品種,淘汰落后的技術裝備及不適銷產品,淘汰落后生產能力50萬噸。骨干企業技術裝備可達到當今國際先進水平。造紙原料結構得到相應調整,治理污染,造紙廢液實現達標排放。通過國債技改項目的實施,將使我國造紙行業中的骨干企業具有一定的經濟規模,經濟效益大幅提高,增強在國際國內市場競爭力。改造后,企業在淘汰落后生產能力的同時,增加了高檔產品的品種,產品質量可達到當今國際先進水平,可全部滿足國內市場的需求。同時,節約了資源,減少了污染。隨著企業技術裝備水平的提高,節能降耗和綜合治理效果顯著,與企業改造前相比,噸紙水耗下降30%,萬元產值能耗下降5%,噸紙廢水排放量下降40%。企業在改造的同時,配套完成了環保設施,解決了多年未能解決的環境污染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