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國產造紙設備生產企業通過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使自身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從上世紀末開始,國家有關部門積極推行造紙設備國產化。2000年,原國家經貿委曾結合造紙廠的國債貼息項目引進了9項重大造紙機械制造技術。如今,經過市場優勝劣汰機制篩選,幾大項目發展壯大起來。加上其它合資項目,國產設備正從不斷萎縮的小型設備市場向廣闊的、檔次更高的大中型設備市場擴軍。
最近,在一本紙張訂貨會的刊物上,記者看到造紙機械行業老專家張熙撰寫的關于國產造紙設備發展的《制漿造紙機械制造業發展形勢近況》一文。其中,“訂單普遍增多,銷售收入大增幅長”的小標題非常搶眼。在當前眾多的“某某大型企業訂購了某某國際造紙技術公司的設備”的新聞包圍下,這則反映國產設備發展的新聞讓記者感到新鮮。
據張熙介紹,在造紙工業推動下,制漿造紙裝備制造業取得了可喜的發展。2003年,全國制漿造紙機械制造業列入統計范圍的163個企業的工業總產值為47.2億元,工業銷售值達42.7億元,增長了26.34%。國內多數企業的訂單都有不同程度增加,特別是知名度較高、實力較強的企業訂單應接不暇。這種情形是歷年少有的。
山東輕機協會副秘書長武長城告訴記者,2003年,山東省的濟寧華一輕機有限公司、昌華造紙機械有限公司、安丘汶瑞機械制造有限公司等公司銷售收入都突破1億元,同比增幅在30%%-60%左右。今年,這幾家公司的銷售收入也有望突破1億元。不難看出,國產造紙設備生意紅火。三因素為國產設備市場點“火”
為此,記者采訪了業內一些資深人士。他們認為,市場需求拉動,國產設備技術升級和宏觀調控政策影響三大因素促成國產紙機摘得今天的“果實”。
老專家王錫元認為,造紙機械所以能發展起來,是因為它背靠著持續發展的造紙業。2003年,全國紙及紙板的生產量已達4300萬噸,較上年度增長13.76%,保持了較高的增長速度。特別是國內造紙企業上規模后,改用大中型設備,為國產造紙設備提供了廣闊市場。
還有一點非常重要,那就是國家支持從國外引進新技術。國家曾結合造紙廠的國債貼息項目引進了9項重大造紙機械制造技術。這包括濟寧輕工機械廠引進的廢箱紙板和廢新聞紙、雜志紙處理系統,淄博輕工機械廠引進的大型盤磨,湖北省沙市輕工機械廠引進的機內涂布機和軟壓光機,滬光造紙機械廠引進的切紙機以及遼陽造紙機械廠引進的可控中高輥等。這些企業利用國家的支持,發展起來。
張熙說,全行業繼續按照中國造紙機械行業“十五”計劃提出的發展思路,在搞好產品結構調整的同時,積極加快以提升產品質量為重點和加大大型化設備制造能力為目標的企業技術改造,加強和完善技術開發體系建設,建立完善的市場營銷體系及企業機制改革等方面都取得較好的成效。目前,大型廢紙處理系統成套設備已實現了國產化,造紙機械向幅寬在5米以上的規格發展。國產造紙機械行業發展勢頭很好。
而常年從事于紙業戰略研究的郭永新認為,今年國家實行宏觀調控政策抑制了造紙企業花大價錢買國外設備的需求,這為國產設備提供了生存空間。
還有一點也不容忽視。中行和建行已改造成股份公司,準備上市,把許多不良資產剝離出去。如今,他們嚴防新的不良資產的產生,在對貸款對象拿不準的情況下,不敢貿然放貸,這也制約了國內企業買國外設備的資金來源。市場格局漸變
王錫元說,一些企業通過合資實現改制,充實了資金和技術,使生產經營邁上新臺階。目前,除了特大型的和世界最先進設備,紙機幅寬在6米以下、車速在800米至1000米以下的造紙機,國內企業都能生產。大中型設備國產化,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重復引進。特大型的設備當然要引進,而大中型的就不一定引進。這促進了中國造紙機械行業的發展。
過去,大型企業偏向于完全從國外引進設備。而今,一些企業根據現有資金,開始部分使用國產設備。這使得國產設備除了固守小型設備市場外,還在不斷進軍大中型設備市場。國產設備的市場比例在逐年提高。
而量身定做也是國內造紙機械企業拓展市場的一招兒。張熙說,一些重點造紙機械生產企業重視市場調研,并在相關造紙企業的配合下,有重點、有步驟地積極為大中型造紙企業提供具有一定水平的設備,而且這類產品逐年增多。
山東造紙協會副理事長蔡朝清認為,國內造紙機械企業通過消化吸收國外先進的技術,已經能夠承接一條生產線上的80%%的設備的生產。如昌華造紙機械公司與寧夏美利紙業簽訂協議,為美利紙的年產30萬噸涂布白卡紙生產線提供設備;淄博恒星造紙機械公司與泉林紙業公司簽訂協議,為泉林紙業的年產能為18萬噸文化紙生產線提供設備。這兩條生產線,除關鍵設備需從國外引進外,其它設備實現了國產化。
業內人士認為,一些造紙企業在資金不足的情況下,面對強勁發展的中國紙業消費市場,不愿意坐失良機。他們沒有財力購買國外大型設備,而采用國產造紙設備是一種必然。這為國產設備贏得了發展空間。未來,有可能形成除部分關鍵設備外,其它設備均可在國內采購。如此發展下去,很可能打破由外資設備主導中國大中型造紙設備市場的局面。(丁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