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經濟,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的簡稱,從20世紀末期開始,科技不斷革新,知識經濟成為主導,印刷技術也不例外,無論生產方式,管理方式,或營業模式都逐漸改變。加上全球經濟逐漸一體化,資訊科技和印刷技術的融合,印刷業再次面對新的機遇和挑戰。
印刷業知識經濟新意涵
印刷是人類文明的標志、進步的階梯。然而長久以來,就印刷知識和技術本身而言,一直采用隱性師徒相授的傳播方式。盡管有些獨門技藝比如石版印刷,仍有在版畫藝術領域使用,但其中高超的手繪及點描、開網技術可能已后繼無人。如果這些印刷知識能得到廣泛的傳播,對于能融會貫通的后人,其經濟效益將不言而喻。但利用水墨不相混合來印刷的平版原理,仍然在持續使用著,其中那些只能意會的隱性科學,現在用計算機和數控表現出來,增添了知識經濟新意涵。
走進中國南方的一些印刷生產企業,尤其是那些印刷包裝企業,在日趨激烈的競爭中,如果不刻意說出引進了海德堡、曼羅蘭、高寶(KBA)、小森或其它印刷設備方面先進科技,好象就無法或者不足以取得市場一樣。從另一個側面來看,這些印刷設備器材的確包含有先進的科技。在這些設備使用之前,作為經濟的一部分,知識經濟的指標就已經開始落實了。
知識不等同智慧
平版、網版、柔性版、凹版四大印刷方式其印刷原理,近百年來沒有改變,但制版和印刷生產技術,近十多年來卻是徹徹底底改觀。1980年左右確立雙倍徑壓力滾筒及轉遞滾筒的張葉機,大家使用機械結構幾乎相同,只是在電機、電子及數位信息程序化及信息流使用有些變化,由于將高科技融入到機器的操作中,包括自動橡皮布、壓力滾筒清洗、紙張尺寸厚薄,通過對由這些信息組成的工作指令從存儲器中讀取或保存等調用動作,而實現對印刷機自動操作。每部印刷機有數千個數位感知器,在控制面板上對整部機器了如指掌,這些數位神經能精準掌控印刷機很細微的變化,每一個墨鍵開度完全以數位化顯示在控墨臺底上或抬頭下方部位。
由此可見,今天的印刷知識,是將很多資料累積消化得來的,往往將更多知識融會貫通需有一個集體或團隊,要發出智慧的光芒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并不是有知識就有智慧,更不可能從資料上得來。一個人的智慧是由點點滴滴的知識經時間沉淀而成,畢竟其力量是渺小的,應貢獻給團隊,發揮更大協調及生產力作用,這才是知識經濟所能發揮的最大效應。
隱性的知識要做顯性的發揚
在設計、編輯時,印前的流程作業,要使用許多硬件平臺、軟件程序及種種不同設置和轉換,這包括數以千計甚至上萬人的智慧結晶,對一個不曾使用過或初學者,往往像迷宮一樣。因此印前作業的資深人員,不僅僅要熟知這些硬軟件和網絡搭配應用,更要努力照顧工作方便快捷及印刷效果、快捷鍵、功能鍵、IT—8的色彩管理、ICC色彩管理及色域空間轉換,各印刷機輸出特性、及打樣輸出設備的誤差,這一切仍然不足,將來還有CIP3及CIP4的工作指令、傳票、流程及成本管理一氣呵成的一貫化掌控,不僅要有人導入這些系統,更要有人操作應用,最后成為公司內印刷體系,甚至和客戶及市場暢通無礙的信息網絡。
知識經濟除了在常規隱性知識的發揚,更將各種高科技硬件軟件內在特性發揮出來,才能求得永續發展。一篇CtP或CIP/3的文章或學習活動,重要的不是您“看到”什么,而是“想到”什么然后提出運行或應對方案。
技術創新與印刷知識產權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與世界一流的印刷制造商相比,作為國內向印刷包裝產業的高新技術企業,必須堅定不移地走技術創新的道路。市場產品的競爭,主要是性能、質量與價格比的競爭,技術和產品競爭制勝的法寶是知識資本。在這個競爭過程中,中國的印刷制造業歷來以價廉物美著稱,在知識經濟條件下,應該對自己高科技含量的產品充滿信心。
挑戰與應對措施
財富只有被理性態度的人掌握,才能不斷增值,不斷為國家和人民帶來利益。中國是造紙術和活宇印刷術的發明故鄉。從整體來說,中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中最重要的是管理上的差距。而管理方面的差距中最重要的就是對自主知識產權的保護不力,相對于發達國家而言,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知識產權保護顯得相當薄弱。珍貴的歷史文物流失,失去的是昨天,那么自主知識產權的流失,失去的就是今天和明天,因此在技術創新的過程中增強知識產權意識,實施知識產權戰略是我們面臨挑戰的應對措施。
技術創新與知識產權保護是高新技術企業生命樹上的并蒂蓮,在市場經濟的培育下綻放。技術創新與知識產權制度不僅是市場經濟的產物,更是發展知識經濟的重要支柱,也是知識經濟時代的特色和保障,是調整經濟結構、發展知識經濟、提升產業競爭力的根本保證。
企業在技術創新中專利戰略方面的研究,必須以專利制度為依據,以專利保護、專利技術開發、專利許可證貿易、專利信息和專利管理為主要對象,以技術市場為舞臺,以獲得最大經濟利潤為目的。企業的專利戰略的實施,包括抓住關鍵技術申請專利的基礎專利戰略、圍繞發展新型產品開發外圍專利的專利圍網戰略、收購他人專利保持市場優勢的收買專利戰略、取長補短橫向協作交易的交叉許可專利、使競爭對手無法獲得專利破壞技術新穎性的文獻公開戰略、聯合發展的共同開發戰略、利用法律不同保護標的商標專利聯合戰略、利用他人基礎開發成果引進專利戰略等等,可以根據企業不同情況、不同特點、不同需要,根據市場的需求靈活運用。
企業是技術創新的發源地,企業是技術創新的實施地,企業也是知識產權的主戰場。因此,我們在實現技術創新的過程中,要通過不斷學習、宣傳、普及知識產權法律法規,增強全體員工的知識產權意識,牢固樹立大管理的觀念,實施知識產權戰略部署,把知識產權的管理與保護,作為一個系統工程看待,納入企業經營戰略中,滲透到企業經營管理的每個環節,使技術創新和知識產權保護在企業參與世界競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