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夾江縣手工造紙制漿合作社的成立和全縣手工造紙“集中蒸鍋、統一治理”工程的建成投入使用,不僅使馬村河這條被造紙黑液污染的臭水河重返了清流,而且為始于唐初、有著600年歷史的夾江手工造紙找到了一條既保護生態環境又保護傳統工藝的可持續發展之路。近日,記者來到夾江縣馬村鎮,見到馬村河清澈見底、魚鴨暢游,一家一戶的傳統宣紙生產熱鬧繁忙,產銷兩旺,十分感慨夾江手工造紙水污染治理取得的顯著成效。 夾江縣傳統手工造紙歷史悠久,因曾專供張大千作畫而被稱為“大千宣紙”,產品遠銷海內外,數百年一直傳承著一家一戶蒸煮紙漿、封閉操作、自產自銷的人工生產模式。近年來,由于夾江宣紙市場需求增大,馬村手工紙的生產量逐年加大。過去生產時用石灰腐蝕竹筍,現改由燒堿代替,生產周期縮短,廢水排放大大增加,最多時全縣幾百家這樣的手工作坊,幾乎所有的造紙污水沒有經過任何處理直接排入了馬村河及馬村水庫。35公里長的馬村河是青衣江的支流,幾年來已經由清流變成了排污溝,流淌的黑水白沫使魚蝦絕跡,刺鼻的惡臭幾十米外就能聞到,靠此灌溉的萬畝農田因此受到嚴重污染,兩三萬人的飲水源遭到破壞。
去年以來,夾江縣為實現省委、省政府提出的“2005年還岷江、沱江一江清水”的目標,按照“既保護環境,又保護傳統手工造紙文化遺產,既保護紙農利益,又徹底根治手工造紙所造成的環境污染”的原則,制訂了“集中蒸鍋、統一治污、分戶造紙”的工作方案,將全縣手工造紙制漿蒸鍋搬遷至界牌鎮青江村,產生的黑液和廢水經管道輸送至陽洋紙業有限公司污水處理系統處理達標后排放。今年4月23日,縣人民政府發布《關于關停小規模制漿蒸鍋的通告》,全縣29口蒸鍋于4月27日停止了蒸煮。5月12日,縣政府又發布了《關于限期搬遷手工造紙制漿蒸鍋的通知》。截至6月2日,全縣29口蒸鍋全部拆除,16口蒸鍋搬遷至界牌鎮青江村,另13口蒸鍋縣政府每口補助5000元做停業處理。 “集中蒸鍋、統一治污”工程占地10畝,建筑面積3150平方米,總投資300余萬元,全部由環境保護專項資金支出。目前治污工程已全部結束,省人大副主任黃寅逵檢查馬村河治理工作時,對馬村河治理工作取得的成果予以了高度評價。
據樂山市環保局副局長湯一凡介紹,監測數據表明,馬村河水質已明顯好轉,以前的臭水臟水已變為清水,COD下降到現在的11mg/L,水質由治理搬遷前的劣Ⅴ類改善為現在的Ⅱ類水質標準,困擾馬村、中興等鄉鎮群眾多年的飲用和灌溉用水得到了圓滿解決,實現了經濟增長、社會就業和環境保護的“三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