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安造紙廠有一臺專門“吃”廢舊麻袋的磨漿機。有了它,企業不但大大減少了木漿造紙原料,還用每噸造價只有1000多元的麻漿生產出了可用于地圖、卷煙、紙幣的高檔紙。這項技術,是被企業界稱為“當代蔡倫”的東北林業大學制漿造紙專業教授劉長恩發明的雙螺旋輥式磨漿機。
據介紹,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我國造紙業一直沿用傳統的生產設備———磨盤式磨漿機。該設備是用磨片上的齒進行刀磨漿,木纖維全被磨斷,影響了紙漿的質量,而且能耗相當高,還要消耗大量洗滌用水,污染較大。為解決這四大弊端,劉長恩教授帶領科研人員研制出更新換代的新設備雙螺旋輥式磨漿機。該設備采用螺旋動態擠壓磨解漿料,保留了木纖維的原有長度,使紙漿質量大大提高,而且生產過程中耗電量不足傳統設備的一半,還可節水70%—80%。該項目曾被省科委立為重大課題。在省科委組織的專家鑒定會上,專家一致認定,雙螺旋輥式磨漿機的問世,是我國造紙業的一項重大技術革新,標志著中國造紙工業進入了“無刀式”制漿新階段。該技術為“國內首創,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劉長恩在雙螺旋輥式磨漿機獲國家發明專利后,又致力于麻漿造紙新工藝研究。他以廢舊麻袋作原料,用雙螺旋輥式磨漿機制漿,使過去麻漿制造中切片、蒸煮、沖洗、打漿后再洗滌等復雜過程,縮減為浸漬和磨解兩個環節———將廢舊麻袋在浸漬槽內浸泡一定時間后,放到磨漿機里磨解即成。整個過程節水節電,幾乎沒有污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