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約經營:
如何破解林地制約
在林、漿、紙三個環節中,林被稱為“第一車間”,是最重要、最基礎的環節,也是爭論最多、操作最復雜的環節。廣西金桂漿紙公司總經理邱俊德說,從APP在中國的林漿紙一體化項目建設情況看,難度最大、受制約最大的也是林這一環。1990年代中期,APP在中國投資紙廠的同時,就開始在廣東、廣西、海南植樹造林。目前,投資總額已超過10億元,已種植林地近200萬畝,可謂十年磨一劍。據了解,未來四年APP規劃造林面積為80萬公頃,根據國家《林紙一體化規劃》2010年前全國商品林規劃面積為8081萬公頃,APP占全國總規劃的0.99%。
在海南,為滿足金海紙漿廠原料供應,APP計劃在未來幾年營造350萬畝原料林基地,海南省政府也已經承諾在未來幾年內提供APP公司350萬畝林地用于造林。APP集團海南金華林業公司經理張正元介紹說,近幾年,APP在海南已經營造了100萬畝原料林,今年APP計劃在海南營造60萬畝原料林,但是由于近年來高效農業、經濟作物種植業的發展,海南的土地資源日趨緊張,落實漿紙林用地面臨越來越大的困難。今年落實的林地還只有30多萬畝。要想完成預計的造林計劃,顯然有一定的難度。
我國林業重要基地之一的云南思茅地區是比較早進行林紙一體化工程的地區之一,營造速生豐產造紙林基地曾引來不少爭論,云景林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云景林紙)董事長王水說,思茅林區對于全國來講,全部保護起來面積也不算大,但對于思茅253萬人口而言,沒有人為保護成本買單,開發是必然的。生態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也是必須的。
云景林紙所在地思茅地區景谷縣森林覆蓋率為74%,沒有多少荒山荒地可用,1998年云南省政府決定劃100萬畝林地交由云景林紙經營,開中國林紙一體化之先河,催生了國家林紙一體化產業政策。每年砍10萬畝,種10萬畝。2002年國家將云景林紙木漿生產線完善和原料林基地建設工程列為國債扶持的林紙一體化建設項目,2004年5月云景林紙木漿生產線完善工程驗收,并開始贏利,標志著思茅林區林產工業體系形成,思茅森林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確立。
按照國際林漿紙一體化的經驗,造紙速生林必須要集約經營,而集約經營必須有規模連片的土地,營造速豐林也必須選擇好的土地條件,而目前中國造紙企業原料林基地落實困難,無法選擇好的土地連片規模經營。
金華林業經理張正元說,之所以造成林地落實困難是因為,大部分土地已分散承包給了農民,土地承包到戶后,使用權掌握在農民手里,要將這些土地集中起來進行集約經營難度大而復雜。又由于企業直接與分散、獨立的農戶建立一體化經營關系,操作成本很高,規模難以擴大,更難以運用現代化管理手段對速生林進行生產過程的管理,企業難以獲得規模經濟效益。同時由于林地、林木資產估價等政策的不完善,無法與林業部門合作、合資造林。
中國制漿造紙研究院總工程師鄺仕均則認為,企業有林地所有權,卻無權處置。目前中國林業資源管理政策主要是以保護森林資源、發揮森林生態效益為基礎,并未考慮速生豐產林。雖然國家曾于2001年發布《關于加快造紙工業原料林基地建設的若干意見》,明確規定了企業速生豐產林“誰造誰有,合造共有”的林木資產擁有權,但并沒有具體的執行細則,林木資產的處置權和采伐審批權由國家嚴格控制,企業只是形式上擁有林木,并不能將其真正納入市場化的循環經濟中。另外,企業速生林基地建設涉及多個政府管理部門,各部門之間職能分割,難以發揮對造紙企業的宏觀調控職能。
廣西的速生豐產林營造也同樣遇到了這樣的問題,廣西林業局副局長裴安道對記者說,廣西最大的問題是:土地分散在農民手里,土地承包法有明確規定農民是自愿進行土地流轉,不能強行收農民的土地。
據了解,目前廣西有三種操作模式值得借鑒:第一種是“現租后補,利潤分紅”。農民與漿廠的利益掛鉤,漿廠對農民的林地先租用,待漿廠投產以后,把農民土地作為股份入股,按入股分紅,這樣操作,每畝地農民收入可能超過一兩百塊錢,農民可以長期受益。但這里要解決一個誰來代表農民與漿廠進行交易的問題,企業不可能與千家萬戶的農民進行談判,必須要有一個中介機構或經濟合作組織來代表農民與企業打交道。廣西高峰集團就擔當起中介的角色,高峰集團是由廣西8家國有林場組建而成。這就是企業+公司+農戶的模式,政府可以規范和監督企業行為。第二種是“先支后結,林木分成”。是農民與造林掛鉤,先支就是先給農民支付一定的生活費,10-15元每畝,待木材收益的時候按三七開,到時再進行結算。第三種是“訂單林業”。先投資后回報,投資者按每畝林地所需成本,先付給農民費用,比如造林成本是380元每畝,加利息400元每畝,林木收獲時,再提供2.2立方米,每畝可產6立方米,這樣可以鼓勵農民利用零星土地多種樹。
采取這樣的林地操作模式,廣西高峰集團每年可種80-100萬畝林地,土地集約化運作為廣西速生豐產林的營造提供了空間。
云南省也曾提出,排除萬難落實“第一車間”,他們的做法:一是明確產權歸屬,落實林紙基地。發展林紙產業不解決現有林地林木使用權流轉就不可能建立大規模的林紙基地,形成可再生資源的永續利用,做大做強林紙一體化就成了無源之水。因此,該省對全省林紙基地進行科學規劃,合理布局,規范林地林木使用權流轉行為,推動商品林地、林木走向市場,合法經營,確保林紙基地按照規劃落實到位。二是政策扶持保障。制定優惠政策,鼓勵、支持制漿造紙企業以獨資、合資、合作股份等形式,發展原料林基地。三是優化種植技術,實現協調發展。
政府調控:
放開商品林采伐限額
在實施林紙一體化化的省份,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了采伐限額制約速生豐產林發展的現象。云南、廣西、海南等省區都出現了采伐指標限額總量不足、采伐指標結構不合理等問題。
廣西林業局副局長裴安道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說,國家林業政策對林紙一體化最大的限制就是采伐指標不合理。在資金、林地解決了之后,林紙一體化最大的矛盾就是采伐指標的限制。國家對森林的采伐限制非常嚴格,按國家規定的分類經營,森林可分為生態林和商品林,生態林是不能動的,商品林是可以按照額度進行采伐的。國家林業局曾提出:“管死一塊,管嚴一塊,放開一塊!爆F在我們“管死一塊”做的比較好,就是生態林的嚴加管理;“管嚴一塊”也已經管嚴了,即百姓一般用材林;但“放開一塊”所指的商品林就沒有完全放開。
森林采伐限額是國家為防止不合理開發森林資源,促進林業發展而采取的一項積極措施,其目的不是要限制開發森林資源,而是要科學收獲、合理采伐、永續利用。裴安道認為,在用材林的采伐指標上應該給一些更寬松的政策,比如清理林地就不應該列入采伐指標。像廣西、云南這樣的地區,由于氣候的原因,荒山是很少的,基本上都是林地,但林地質量很低,加上當年引種一些外來樹種,比如濕地松,當地人戲稱其為“升官樹”,這種樹頭兩年長得很快,領導可以顯示政績,后來就越長越慢,再加上我們沒有間伐,1990年代種的樹,現在看上去密密麻麻的,很好看,但沒有材基,按照采伐規程該樹20年才能采伐,也就是說,還要長10年才能采伐。10年蓄積量只能每畝增加2立方米,如果種植桉樹10年時間可以種植將近兩代,每代有6立方以上的蓄積量。一種方式是保留該樹種10年增加2立方,另一種方式是改種桉樹,從生物量來說可以增加,資源量也可以增加。但國家林業部門說,你不能毀林造林,只能用荒山?墒菑V西只有800米以上才有荒山,這是認識上的誤區。所以應該改造低產林。
另外中幼林間伐也不應納入采伐限額,因為這是營林技術上的措施要求,間伐可以使林木產量提高40%,不間伐,株數多,但樹長不大,間伐后株數少了,但樹木可以長大,所以像這樣的營林措施就不應納入限額。
在發展速生豐產林過程中,政府只要監督營林資金是否到位,林地能不能及時造林就可以了。另外政府的政策不應該“一刀切”,我國南北方森林狀況有很大差異,政策上應該又一些區別。
云景林紙總裁王水說,其實,企業可以接受任何一種采伐方式,但落實到項目區,就要結合實際條件和工業生產的要求決定工業林的輪伐期及采伐方式。思茅地區承擔了《中國森林采伐作業規程草案》試點工作,應充分考慮造紙工業顏料林的特點,建筑用材、板材追求大徑材,漸伐和間伐都是適宜的采伐方式;大規模的纖維用材皆伐比較適宜。輪伐期由擁有多少林地和工業生產要求而定。如輪伐期15年10萬紙漿廠需要150萬畝林地;如輪伐期延長到20年10萬噸需要200萬畝林地;林地面積大,輪伐期長,可選擇的采伐方式余地大,但誰也回避不了人多地少的現實。集體林、私有林面積有限,很難承受10年以上的輪伐期。桉樹輪伐期6年,林農積極性容易調動。采伐應以合理利用為核心,多種采伐方式并舉。
他說,森林的單純限額采伐管理應該向經營森林轉變,思茅是全國森林管資源理管理的示范點,應盡快實行分類經營管理,為全國提供經驗。管住保護區,放活商品林。
有關人士指出,隨著中國林紙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各種問題和矛盾也不斷出現,對此一方面政府要加快項目的審批,拓寬融資渠道,積極引進造紙巨頭,打破資金制約瓶頸,另一方面要積極調整政策,規范造林,使林紙一體化更加快速健康地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