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夾江縣集中在界牌鎮青江村的16口造紙蒸鍋安裝調試完畢,開始實行“集中制漿、統一治污、分戶造紙”的方式蒸煮造紙原料。備受矚目的夾江手工造紙污染問題徹底解決。以“貢紙”和“大千書畫紙”享譽海內外的夾江宣紙走上了健康持續的發展道路。 聲名漸隆話昔日 夾江手工造紙始于唐朝,造紙戶分布于縣境內西北部青衣江兩岸的茂林翠竹中。明清時進入興盛時期,全縣紙產量占全國的三分之一。 夾江宣紙具有“肌細、油嫩、鐵板(綿韌)、潔白、做手(整選)”五種特色,浸潤吸水性能好,保留墨色效果極佳。在清代,其“長簾文卷”和“方細土連”二紙曾被康熙欽定為“文闈卷紙”和“宮廷用紙”,夾江也因此有了“蜀紙之鄉”的美譽。 抗戰期間,國內主要產紙區相繼淪陷,夾江成為大后方紙張的重要產地,年產紙量高達8000余噸。大后方的報刊、書籍、書畫多數用夾江手工紙印刷。 1939年,國畫大師張大千先生在馬村鄉石堰村與大槽戶石子清的兒子石國良商量,對國畫紙的配料進行了改革,使其增加了白度和拉力。張大千在敦煌三年,所用皆為夾江書畫紙,自此,夾江紙在中國紙界名聲更隆。1983年11月,為紀念大千對提高夾江國畫紙品質所作的貢獻,縣政府將夾江國畫紙命名為“大千書畫紙”,并于次年被列為輕工部第一批科技保密項目。 多年來,夾江宣紙在省內外形成成都、重慶、宜賓、瀘縣、昆明、西安、蘭州、太原等8大集散地,夾江手工造紙技師曾多次到美國、加拿大、意大利表演,令西方人嘆為觀止,稱之為“東方藝術瑰寶”。 美譽之下續輝煌 近年來,雖然夾江宣紙的產銷量有所減少,但仍有以馬村鄉許安付、馬正華、楊占堯三大造紙戶為首的槽戶支撐著“紙都”旗幟。據粗略統計,現有紙農1萬多人,造紙作坊1000多家,年產各種手工紙約4000噸。與安徽紛爭國畫紙天下,在海內外仍保持著美譽。 夾江的造紙業集中在馬村鄉,該鄉現有紙槽500架,從業人口約6500人,約占總人口的50%,年造紙產值約3800萬元。近年來,為提高生產率,縮短造紙周期,紙農紛紛淘汰原始的黃鍋制漿,改為蒸鍋制漿,對環境污染程度增加,影響了馬村河流域群眾的生產生活。 既要把手工造紙這一民族技藝繼續發揚光大,又要切實保護環境,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市、縣兩級黨委政府對該縣手工造紙極為重視。以書記、縣長為組長的“夾江縣馬村河流域污染治理工作領導小組”組織相關鄉鎮和部門,落實了“集中制漿,統一治污,分戶造紙”的工作方案?h財政投入近300萬元資金,把馬村鄉及其余鄉鎮現有的造紙蒸鍋全部搬遷到界牌鎮青江村,集中安裝、調試和制漿。夾江縣陽洋紙業有限公司投資2083萬元實施環保治污技改,集中制漿產生的廢水由管道輸送到陽洋紙業進行集中治理,進而建立統一的制漿、治污系統,紙農購漿分戶造紙。 與國內外專家學者合作,成立技術攻關小組,搞“國畫紙增加拉力提高質量”科研項目,以市場為導向,不斷開發出各種規格和系列的宣紙。馬村鄉造紙大戶馬正華與雕刻師馬文志合作,將傳統的木刻水印用于國畫紙,在兩尺條屏、四尺條屏上淡印出各種古色古香的花紋、吉祥鳥禽、瓦當等圖案,深受國內外書畫人士的喜愛,其印花條屏價格比原紙高30%以上,年銷量從1998年的40余刀到現在5000余刀。馬村鄉方溝村陳文祥在手工紙的基礎上進行深加工,研制出“箋”紙系列,使紙的品位和價格大大提高,無論色彩、花紋,深受市場好評。 借今年全省旅游發展大會、陶瓷節、打造千佛巖景區、馬村水庫綜合開發等平臺,夾江又將紙業發展融入旅游綜合開發之中,以農家樂休閑、旅游觀光等形式,帶動造紙文明的發揚光大和紙業的興旺繁榮。同時,成立紙業和制漿合作社,聯合數以萬計的單戶紙農,聚散為強闖市場,搶占紙業發展制高點。
|
|
|
|
|
|
熱點推薦
|
有人說,云南的“跑馬圈水”已經轉向了“跑馬圈地”,滇南森林資源面臨空前危機…
|
服務中心 |
|
歡迎投稿 |
 |
圖片新聞 |
 |
制紙 |
|
|